常思豪正待上去敲门,却瞧后巷内人车拥挤,声音噪乱。过来一看,排头都堵在独抱楼后院门口。两人挤近,打过招呼入院来,只见满地的木料、彩漆等物堆积如山,工匠伙计们搬来搬去忙活不断。
门人往里面传报,陈志宾出来见他大喜:“您来得正好,少主今日便要进京,马总管一早就迎出城去了。少主爷还指示,咱独抱楼要搞一次盛大的重装开业,力争在年后把这第一把火烧起来。”常思豪这才放心。见各处事务繁忙便让他去打理,自带刘金吾出来往前街走,刘金吾笑道:“光看这备料的架式就知动作不小,秦家不愧晋中巨富,办起事来真是大手笔呢!”常思豪想到独抱楼原本已然华丽异常,再行重装似乎没有必要,绝响没进京亲自看一眼就做出这样的决定,未免有些欠考虑。也不说话,在独抱楼旁边寻间茗馆,找了个座位喝茶等候。
茶馆角落里男执鼓板,女拢三弦,一对艺人正自表演鼓子词。弦声苍然,鼓板叮咚,两种完全不同的音色往复交替,颇有韵致。
鼓子词本以大段叙事为主,间以曲词,夹叙夹唱。此刻这一出《泪三分》正叙到关夫子麦城身死,英魂不散,飘至玉泉山头,普净禅师一句“云长安在?”说得英雄顿首,满堂嗟呀。随后鼓点一变,三弦起调,那女伶唱起词来。
常思豪脑中想事,对唱词原是入耳未闻,但听到“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一句却入了心,目光垂低,忖道:“都说自古桃园三约誓,哪个相交到白头。结义之时或许心在一处,可是星移斗转,人终是会变的。这次与绝响重逢,虽然场面如旧,心里却总感觉有些异样,也不知是他变得多些,还是我变得多些?我们这份兄弟情谊,还能持续多久?”
不知不觉一壶茶下肚,台上已换了曲目,那男子唱道:“一片真心向谁哭?枉负兰情两三株。时样锦白全无信,春尽原来是我输。”女子款弦接续:“妻不妻来夫不夫,情到浓时受情诛。英红艳舞知春尽,好梦阑时我亦哭。”男子念几句白,又唱:“何必夫来何必妻,燃箕煮豆两相宜。不信雨后观虹起,终向如来行处栖。”
常思豪没留心听故事,听这唱词凄凉,似乎说的是夫妇之伤,一时心头苦梗,若有所思。刘金吾倒是喜乐随时惯了,一阵鼓掌叫好,一阵掏钱打赏。
这时忽听外面钹铙碎响,一波沉闷肃穆的“呜”声传入馆内。
众茶客大奇,不少人涌在窗边,掀帘观望。
常思豪心知秦绝响喜欢惹人注目,莫非这又是他特意搞出来的排场?随之望去,只见街口处团团如蚁的百姓正两下分开,当中现出一队人来。
排在队伍前面的人分作两排,约有二三十号,一个个头戴栗色毡帽,身披红袍,右臂袒露于外,左掌立于胸前。另有十人共同扛着两根丈许长金粉刷就的巨号,号身遍布花饰浮雕,古朴厚重,每隔三尺左右便有一处节环,环上拴挂各色彩穗,风中摆摇。后面两名粗壮的汉子双目睁圆,吹得两腮鼓起如球。
再往后看,一乘古怪的肩舆正缓缓移行。这肩舆底部是长过三丈、城砖般宽厚的两方巨木,中间刻槽,有十数根同样规制的短方木打横嵌入槽口,呈井字形榫合堆叠向上,由宽到窄,像一尊小小的塔基。最上层安放着一张红漆法座,周围拴满各种颜色的布条。
肩舆渐行渐近,便看得出其工艺仍是稍嫌粗糙,但是木质极其细密,有一种镔铁般的沉重感。法座上一名肤色黝黑的僧人背靠金花软垫,于流苏黄伞下闭目安然稳坐,看年纪不过三十出头,生得颧横口阔,巨鼻如斗,一身雪样白袍在阳光下泛起辉光,殊胜庄严。他怀里横抱着一个小僧,小僧似已睡着,半身为一袭锦被所掩,长长的被角一直垂落在法座之下,上面绣有无数火焰、花朵和云烟,当中一只白色海螺素淡圣洁。
底下扛肩舆的脚夫约有十六七人,面目也都不似中土人士,一个个身柴骨瘦,头发虬结,黑皱的脸庞油汗生光,身上衣衫破旧,有些人甚至没有鞋子,有如风干树皮般的脚面与地上的残雪冰晶形成奇异的对比。他们被这巨大的肩舆压弯了脊背,在雪地上艰难行来,令人望之心恻。然而每个人却都目光笃定,仿佛在享受着一份无上的荣耀,引得围观百姓指指点点感叹不已。
常思豪喃喃道:“这僧人好大的排场。”
刘金吾脸色忽然变得无比正经:“他是丹巴桑顿,是雄色寺根本上师丹增赤烈座下五大弟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