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祉、胤禛等也赔罪,说他们思虑不够周全,没有从全局出发,只兴奋想着跟二哥抓贼立功,也实在不该。

康熙:“……”

方方面面,都被他从各角度反思到位了,他倒是没什么话可训他们了。

关键是这帮孩子如果所言属实的话,他们可是立下大功了,哪还有必要训他们?

胤禟年幼,因出于孝心,担心自己病了惹人担心,才善作主张去看大夫,可以理解。

胤礽、胤褆等孩子也是出于孝心,友爱兄弟,才去追胤禟,也可以理解。

之后因为要剿灭反贼,才有所耽搁,更在情理之中。

这其中确实有莽撞、疏忽,不够完美之处,但瑕不掩瑜,足可见他们兄弟连枝带叶,互相友爱,同时又能齐心协力对抗反贼。

看到儿子们有如此,身为父亲的他怎能不感到欣慰?

但前提是这件事确实属实,而不是这帮孩子胡编乱造。康熙随即打发人去核实,黄院判和鄂伦岱那边都有了反馈,情况基本符合阿哥们的叙述。永和堂的事一点不造假,真真正正就是反贼窝。

康熙很开心,把每个孩子都恩赏了一番。晚间还有政务要处理,康熙不得空留下了,去太皇太后那里请安之后,就饿着肚子却满脸知足面带笑容地走了。

走之前,康熙拍了拍胤礽的肩膀,对他格外夸奖了一番。

众阿哥们也服气,一点都不嫉妒胤礽,甚至纷纷在心里感激胤礽。毕竟没有二哥的出谋划策,不惜把永和堂的立功机会在这一次使用了,他们兄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安全无虞,并得了赏赐。

胤礽对于康熙的赞美并无感受,只是淡淡笑着目送康熙。

在外人看来,太子爷是受了皇帝的夸奖后,依旧宠辱不惊。

实际上,他何止是宠辱不惊,他还要杀人诛心。

他初穿回来所做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拉低康熙的底线。数次气康熙,惹康熙恼怒生疑之后,又力挽狂澜平复事件的目的,就是为了磨康熙多疑的性子。让康熙知道自己的多疑会导致武断,会让自己白白生气。这样的事情多了,他自然就会渐渐意识到自己性格的弊端,而不是终其一生都在责怪别人有问题,他自己这位帝王永远都没错。

为了节省时间,康熙是骑马来的,回京时自然也要骑马。

在往回走的路上,康熙听到了自己肚子咕咕的叫声,甚至连马蹄声都盖不住他了,他不禁自嘲地笑了笑,感慨自己这又是何苦呢。明明知道每一个孩子的品性,不该是那中私逃贪玩之徒,却偏偏还是那么想他们,导致自己气得一下午没吃饭,白白生了一肚子火,白白饿了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