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页

韶州因邺沛茗整顿吏治后空出了许多职位,而获得越王的授命后便开始着手准备招纳的事宜。

根据韦叔瑜等人的建议,招纳和选拔的标准有三方面,一看才学:通过考试, 选出才识出众的人;二看品行:选拔的人不仅要有才识,还得在品德方面并无可挑剔之处。三看资历:若是有声名在外,又在某一方面有资历的,优先考虑。

“招贤令”发出后,骂邺沛茗的士子依旧有,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恬着脸来应试。短短一个月,便有来自各地的三百多人报了名字。而衙门将一些名不副实的人筛掉后,还有两百余人可以参加招贤考试的。

而邺沛茗并不打算给他们太多的“复习”时间,在七日后便开始考试。一开始有人担忧是否太仓促了,邺沛茗直言:“我要的便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若需要临时抱佛脚的,遇事的时候没一点准备可不行。”

众人觉得有道理,便不再说什么,将整理好的名单交给邺沛茗过目。

七日之后,邺沛茗便在城内的贡院举行了第一场招贤考试。第一场考试写诗、赋、论各一道,为时一日;第二场写策五道,资以政治、军事、民生、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为时两日;第三场写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为时一日,前后共四日。

主考官是韦叔瑜而覆考官和评定官都是邺沛茗,韦叔瑜先选出甲等,而后邺沛茗再评定一次,根据她心目中的要求来决定最后的名次。

不过邺沛茗更注重策论方面的才学,当她看见一篇如何从教育方面入手延伸至民生、国治的策论之时,稍微感兴趣了一些。因为这篇策论与现代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这样的说法有些相似。

尤其是他分析了邺沛茗“不得禁止女子读书”的政策的利与弊,还从中揣测出了邺沛茗的意图,却没有持批判的态度。而他又认为,若要真的改变“女子不得为学”的现状,还需从礼制方面着手。只是礼乃安邦定国的国策,不得崩坏,而又需要从改变百姓的风俗习惯开始。而决定百姓的风俗习惯的又是经济的改变……

总的来说,便是要在律法上不禁止、行动上予以支持以及经济上予以改变。

邺沛茗掀开糊上的纸,看见上面的名字是:明旭,字善注,剑南道雅州严道县人。

明旭曾经是明家的子弟,通过荫补入国子监太学,后通过吏部铨选入了礼部的礼部司为主事。不过四年前因明家出事,他受牵连,被外放到韶州来当流外官,便是文学博士。

邺沛茗的“招贤令”并无限制身份地位,所以明旭便也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

邺沛茗将它放到一边,又继续看起了别人的策论来。

几日后,明旭正在衙署里编写他的府志,忽然便听见有人叫道:“明善注!明博士在不在?”

放下笔走了出去,边见一个身穿三品官服的年轻人走了进来,她的身后是几个刺史府的小吏。明旭一下子就认出这人来,便行礼:“见过邺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