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页

虽说本朝六十五岁才致仕,可又有几人能活到致仕的呢?尤其是像他们这些落下了不少顽疾的武将们,别哪一日又在旧伤复发之时死了。

可若是让他们放下现在的一切回去享受优渥的生活,他们也不会乐意。

别看齐仲得到那么多荣耀,可等齐延平丁忧三年时便会发现,曾经齐家门庭若市到后来的门可罗雀,这种滋味会有多难受。

所以即使对生死还不能看破,他们也不能轻易地放下权势回去过纸醉金迷的生活。

他们这回喝完酒后,朝中的气氛便发生了些许变化,在邺沛茗看来,便是曾经生死与共的好兄弟,也会有意见分歧,并闹得到要对立的地步的时候。

因海事上面的事情,钟昆山和谭景山也闹翻了。

曾经邺沛茗便想组建海师,并鼓励海上贸易,钟昆山是支持并积极地向邺沛茗上折子提议如何建设的。

而谭景山在内的一些人则认为组建海师、训练海师等都需要花费极大的开支,而且如今容国并没有受到来自海上的威胁,何必浪费这个钱?

故而双方便就此事而争执不休,政见不合,这俩人自然也就闹翻了。

对于这两个同期担任自己的亲卫的臣僚,邺沛茗也是劝了一下,让他们不至于闹得太难看,至于他们是否会和好,这便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了,毕竟朝廷需要多种声音,才能有助于众人看清楚未来的路要如何走。

当朝堂上下都只有一种声音时,要么是做了极为正确的事情,要么是离覆灭不远了。而从古至今,还未有发生过意见统一的时候,所以邺沛茗也不会要求他们的意见都跟自己一样。

当然,为了防止党争的出现,必要的时候邺沛茗也会敲打一下他们。

不过这俩人争论到了一定程度,谭景山针对钟昆山提出的“若是不建海师,海上通商的船只则总是被海寇劫掠”一说法,他建议实施海禁,禁止海上贸易,便一了百了了。

邺沛茗并不喜欢这样的观念,可是她发现持有这样的想法的官员并不少。对于他们而言,眼下的山河已经足够让他们获取足够的利益了,加上有先进的火-器,他们十分自信。对于海洋之外是否有帝国崛起,只要没有威胁到他们,他们也就不会在乎。

她发现再这样下去,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保守势力。于是她贬了谭景山的官,又提拔了一些反对海禁的官员。这一次敲打,让实施海禁的声音都小了许多。

不过她一个人只能支撑几十年,若不想百年之后海禁的声音席卷而来,她得从思想上改变下一代。

首先她让钟昆山带人编撰了一些关于海外的风土人情以及情报的图志,而钟昆山光是寻找拥有相关知识和有乘船到过远方的人才便花了不少时间,等他编撰完图志后,又需要刊印,然后分发到国子监等处让监生们去读。

随后又传到民间去,让百姓知道海外有多大片土地,有多少外邦人,又有多少利益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