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页

他是想让金家帮忙,但可没想让金大舅做亏本买卖,那样跟掏自己腰包来填朝廷的窟窿有什么不同,赵云安自问还没有这样的高雅情操。

金管家说了几样土产:“这些东西,金家原本也是要进货的,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多走几日路,赚到的银子也是一样。”

即使如此,赵云安心底却明白,要不是他这个大人摆着,金家那里犯得着舍近求远。

赵云安叹气道:“土产买卖薄利多销,漳州原本也是有的。”

金管家又道:“漳州也很适合种桑养蚕,蚕丝总是不愁卖的。”

赵云安也曾想过这个办法,但考虑之后还是选择了放弃。

“一则成效太慢,桑叶也不是一日能养成的,养蚕也需要手艺,二则近几年大魏天灾人祸不断,我不能让百姓弃田养桑。”

最重要的是,朝堂不稳,皇帝年老,太子年少,赵云安总觉得心惊肉跳。

金管家听完也发愁了。

“不如舅少爷写一封信给老爷,老爷比小的见识多,指不定能帮忙上。”

“再说吧。”

赵云安叹气,如果他开了口,金大舅肯定会鼎力相助,可赵云安心底明白,想要扶持漳州府的生意,可不是能靠金大舅一个人撑起来的。

两人一边说话一边走着,漳州的雨也不像京城,下起来没完没了,淅淅沥沥的很不痛快。

虽然打着伞,走了一会儿身上便湿漉漉的一层,赵云安还好一些,因为常顺那把伞一半都在他头上。

可惜再走也解决不了问题。

“罢了,今天先回去吧。”赵云安叹气道。

正要转头,忽然旁边田地里传来声音。

“知府大人?”

赵云安定睛一看,倒是个熟面孔:“老人家,今日下着雨,你怎么还下地了?”

金管家见状,退后一步,摆出随从的架势来。

地里头的正是张老汉,他有些狼狈的擦了擦手,憨笑着说:“这连这几日都下雨,我怕地里头的菜被淹着,就过来看看。”

他没打伞,只带着一个斗笠。

赵云安看了一眼,发现附近的地里头种的多是一些蔬菜。

张老汉解释道:“谷子早就收起来了,我想着地空着也是空着,便种上了一些菜,冬日里收成不好,但也能卖几个钱补贴家用。”

这倒是漳州的一个好处,气候够暖和,冬天地里头还能种菜。

赵云安点了点头:“快要过年了,家里头日子可还好?”

张老汉忙不迭道:“都好都好,大家伙儿都知道曹家倒了,等统计完人头,明年良田就能分到手里,一个个都憋着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