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一会儿两人走到近前,竺年就给姜卓看他和尉迟兰对比明显的鱼篓:“父皇您瞧瞧,我钓了好大鱼!蛮蛮啥都没钓到。”空军!
姜卓看着尉迟兰鱼篓里稀里哗啦的动静,探头看到满满一篓的虾和蟹:“这不挺多的嘛。”
“这是昨天晚上下的笼子。”尉迟兰不好意思地笑,“父皇,中饭稍等等,拆蟹得费点功夫。”
“朕又不饿。”姜卓也不去船坞了,跟着他们折返,去厨房看他们怎么拆蟹。
尉迟兰拆蟹不行,就在边上揉面。
姜卓就去看竺年拆蟹,个头不小的螃蟹,蟹腿里出来的肉不比一根豆芽菜粗,没一会儿才拆出一小碗蟹肉蟹黄。
中午饭就是瞧着简简单单的一碗蟹肉拌面,加上虾饺。
“现在蟹还不够肥,也就是吃个新鲜。”竺年问了姜卓,确定他不想睡午觉,才带着他去船坞转悠。
不过把人送到了之后,竺年就没进去。
船坞里现在造的是一种中型战舰,和昨天竺年坐的渔船差不多大。
负责造船的是一名中年官员,说话带了一点东萍口音,单独听不太明显,毕竟东萍口音和京城口音很像。
姜卓刚从东萍府回来,倒是一下就听了出来,但没说什么,去看了还在造的第二艘船,再去看已经下水的第一艘。
战船最关键的指标是速度和防御力,另外还需要足够的吨位,用以装载必要的攻击武器。
强大的战船完全可以视为水面上的移动堡垒。
当然,以现在姜国的造船水平,肯定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中型战舰,装载不了多少大型武器。
投石机的弹药太沉,装不了太多。
南王府的神火炮,现在京城的工部只能造出一个外形瞧着一样的模型。具体怎么把炮弹打出去,炮弹是什么构成,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威力,还一概不知。
相较之下,巨型床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水面环境更容易受到风浪影响,现在准头是个大问题。”
水面作战和平地作战最大的不同,就是水面是会动的。怎么样在各种风浪的情况下,保证准头,主要还是得靠射手的经验。
但是巨型床弩各方面造价不菲,配套的箭矢、本身的维护都是问题。靠钱喂出一支合格的有杀伤性的床弩射手队伍,消耗的金钱数量是一笔天文数字。
银湖水面宽阔,人烟稀少,适合练习。但是银湖水面相对平静,在银湖能练出来的水准,还得到风浪更大的地方继续再练。
姜卓想到这回在东萍府看到的大海,看到那些在大海上往来的巨大的海船,再看看眼前的战舰,感觉任重道远。
但总得走出第一步。
姜卓在银湖小城待了三天,才回去银城,休息了一晚,连赵县令也没见,一早就坐船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