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页

他这一出,立刻引来言官群体的极大反应,像是完全看不见姜卓的题字一样,接二连三地上奏折弹劾竺年。

姜卓这一回倒是没招竺年进宫和言官对线,而是亲自解释:“书院本就谁都可以办得。你们要是有谁想办,那也是可以的,不用另外审批。”

话是姜卓对着言官们说的,但很快就传了出去。

许多世家门阀有能力开办书院,培养子弟,但他们本身就有族学,本家、分家、旁支、亲戚、朋友,自家人的子弟都来不及培养。

对外招收学生?他们可不想把自家的本事和人脉关系拱手送上。

竺年一个黄毛小子,本事确实有几分,可是办学?呵呵。

他招来学生,到时候能不能进吏部考试都不一定呢。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又怎么样?皇帝还能关心这么点小事情?

到时候学生毕业了,要是没门路进吏部……哦,这位嬉王还是南王府的世子呢,可以安排去南王府啊,就是到时候别南王府不认就行。

怀揣着看笑话的心思,一众官员就看着竺年的书院招学生的事情,在京城的文人圈子里掀起轩然大波。

主要还是曾经大月的那些世家子弟,他们自认学问不差,有些原本就是官员,甚至还颇有政绩。

有些人确实心怀亡国之恨,打死也不做姜国的官。

但大部分人只是没有门路当官。

更现实一点,做人总是要吃饭的嘛。写话本、卖字卖画能活命,但哪有当官好啊。

一时间,邀请尉迟兰出去游玩的帖子犹如雪花般飘来。

竺年看了几封,觉得奇怪:“怎么没人请我出去玩儿呢?”

尉迟兰当着他的面,把一沓帖子丢小茶炉里烧了:“你要早睡早起,这些夜宴什么的,还是别去了。想出去玩,咱们去京郊跑马游湖?”

竺年瞧了瞧当家主母的脸色,不敢吱声,也不想去游湖:“不去,总感觉今年凉得快。前阵子中午穿短袖还热,现在穿秋衣早晚都有些冷了。”

尉迟兰摸了摸竺年的手,没觉得凉,但还是往怀里揣:“早晚还是多添件衣服。等再过两天,这边壁炉和火炕可以烧一烧,去去湿气。”

抱月居很大,主要的采暖方式当然不可能再搞全屋地暖,还是以壁炉为主。一些屋里安排了火炕,但是不多。他们冬天不会在这里长期居住。

“宫里头又送了一批秋衣来,你看看喜欢哪些,放这边屋里。挑两身不喜欢的,放父皇屋里。”

长随在旁边听着,就当自己没听见。心里面也嘀咕,陛下怎么就爱穿他们家王爷的衣服?现在出宫只要是来他们家玩儿,也不多准备一套衣服。

自从个头不长了之后,竺年就对新衣服失去了兴趣:“你看着办吧。我也穿不了那许多衣服。”

大户人家的规矩嘛,每一季都得准备新衣服的。

嬉王府就有裁缝和绣娘,除了给竺年和尉迟兰做衣服之外,还有负责下人们的衣物。从事不同工作的下人,衣服的式样、料子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