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页

他来之前,本来还担心村不村安排郑锦去当宋清或者宋莽的伴读。

这两位虽然不是皇子皇孙,但显然出路会给如今宫里头的那些皇子皇女当伴读要强得多。

可作为爷爷,郑蓬飞觉得那不是自己孙子的好的出路。

郑锦有比他更优秀的才能,不应该小小年纪就被限制住发展的平台。

当然,将来的事情不好说。要是郑锦长大之后了了,那也别管什么大小平台了,总之郑家不会差他一口饭吃。

至于让郑锦跟在竺年和尉迟兰身边,他是真没想过。

郑锦再聪明,一个八岁的小孩儿也不能正经干什么活。他姓郑,又不姓竺不姓宋,总不能让人太子帮着带孩子。

至于救命之恩什么的,他当年只是和老管家一起把人往京城一送,真不觉得自己算是救命。但竺年一家记在心里,每年对他家的帮助方方面面无比周到。包括他这个江州知府能够做得这么舒服,和各种得力的手下以及朝廷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这些是哪儿来的?还不是人家亲爹记着嘛。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照,显然比直接赏赐金银珠宝更加用心。

哪怕一样当丹州知府,在月、姜和梁,是完全不同的三种体验。

郑锦不知道竺侯,但看大人们的反应,显然竺侯是很厉害的人,就说道:“那我跟随竺侯先生。”

他们正说着,外面就有人通报说竺侯来了。

“倒是比约好的还巧。”

竺侯进来,还是一副不起眼的样子,人黑了一些,显然跑了不少地方,简单寒暄了一番,在书房里坐下,听竺年说起,就看郑锦:“想当我学生,可得好好考考你。”

郑锦最不怕的就是考试:“您问。”

竺侯就提了几个问题,发现书本方面的内容,这个八岁的小孩儿回答地一点疙瘩都没有,还颇有些自己的想法,显然只是局限于阅历,才会对某些方面产生疑惑。

“行,一会儿给你安排个武先生,年后就跟着我去解惑。你那些不明白的,多看看人生百态就明白了。”竺侯显然很满意,让郑锦给自己端了茶叫了先生,回头对竺年说,“瞧瞧,这才是正常的八岁小孩儿,你小时候就不正常!哪有八岁小孩儿比先生还懂的?”

“那是先生水平不行。做的学问和百姓一点关系都没有,读个……的书!”

“那你不会随便应付应付,把他们要的答案说了不就行了?他们罚不了你,就说我把你给带坏了!”

“谁叫你小小年纪能把街面上的偷儿骗子都给整得服服帖帖?这还能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