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页

儒生们纷纷要求官府出来,或者徐家派人出来给个说法。

官府和徐家确实派人出来了。

只不过他们再怎么保证得到的都是儒生们和百姓们惊魂不定的质疑。

有的发誓拿项上人头保证,还有印章亲自盖章都无法说服百姓。

因为徐军已经拿项上人头收复青州,可青州还不是千疮百孔,遍地尸骸,你拿自己人头保证根本无法说服所有人信任他们。

盖章?盖章又有什么用?以前天子还在,他的赦令各州都置之不理,阳奉阴违,何况是你区区一个青州官府。

所以之后官府和徐家无论怎么回答和保证,甚至拿实际行动出来,都令两边人都不满意,一瞬间,百姓和儒生站在同一个阵营,由儒生们代表百姓发声。

青州顿时陷入新一潮舆论,徐军徐四光,甚至葭州和青州官府都遭到百姓质疑,战争后遗症宛如排山倒海势呼啸飞泻,蔓延到青州遍地,丝毫不逊于齐田方反叛掀起战火的恐慌,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官府被围得水泄不通,青州知府不得已求救州衙,希望尽快解决此事。

此事越闹越大,百姓从原先支持徐四光,不在为他的功过争吵,而质疑他是否有能力保卫青州?

葭州那边完全被打得措手不及,他们以为鼓舞百姓支持徐四光,能将徐四光推上总兵的位置。本来计划进行的很顺利,突然就发生意外,可没人故意挑动是非,又感觉此事有一张无形的大手正在推动着所有人去直面残酷的现实。

渐渐地台面上不再充斥着徐四光能够功过相抵的话题。

而是徐四光的军队是否有资格继续主导青州。

徐军内部也别提多难受,他们都感觉很憋屈,明明自己拼了老命打回青州却还是不被百姓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