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页

阳城的官吏们登记户口,忙得焦头烂额,生怕阳城被挤破了。

上官绣得知此事,反而觉得是好事,人口代表什么?在这个急需年轻人的世道,如果能够好好安排好就业,就能带来快速的发展。

虽说古代大多数是农贸经济,自给自足,可要是各地都打通,光靠农贸就能挣到不少利润。

她立即联系坤县县令许俊,让他大量接收各地搬迁流民,并且派胡铁三去阳城运一万石粮食进坤县粮库,作为储备,另外再投入三千石粮食给衙门,任由许俊分配。

再在她管辖的各县创办公共食堂,供底层小吏衣食住行。

现在到处都缺粮食,虽说不至于闹饥荒,可吃饱饭仍旧是一件奢望的事。

她之所以给三千石粮食给许俊,便是从州衙招工处看到的弊端。

在她看来岂止是贪腐事件频出,更是大楚俸制的漏洞,这里的官员领着低微的俸禄,连自己家都无法保证,又如何保证百姓的衣食住行?所以三千石粮食是专门给许俊和他的手下一个生活的基本保障。

上官绣下的命令迅速调动不少人四处奔波,胡铁三作为坤县校尉,他感觉到总兵没有忘记自己,一个激动之下,三天三夜没合眼,就为了早点办好食堂。

他还得替图尔东奔西跑监督各地人员尽快落实公共食堂的举措。

上官绣还安排年轻人到处修路,修渠道,她在这个节骨眼上没有像以前那样积极地招兵,反而鼓励各地年轻人自己创业。

她还在阳城组织商人多多招工,为此给商人开通一些便利,比如减路税,开放青州一个盐矿,允许盐商在她管辖的地区贩盐。

只要按月交够盐税就能得到一个贩盐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