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夏氏族吃野豌豆,要么是在春季最嫩的时候摘下来,然后放在陶罐里面的煮熟,再放一点雪盐,味道相当好。
这种方法原始人们都很喜欢吃。
另外一种是等它们长老了,秋季的时候收割再晒干,这样便于保存。最后在蒸煮粟米的时候,可以放入豌豆,做成粟米豌豆饭。
除开黍,他们还有小麦。
也是巧,虞氏部落对小麦的发音就是‘麦’,这种食物在春季跟秋季都能种植,也就是说一年能种两茬。
但虞象告诉夏禹,麦粒的口感很差,熬煮蒸熟之后,麦饭的口感很粗糙,吞咽起来会很难受。不过他们也会把麦粒进行击打脱壳,可这样的话,很耗费人力,也会大大减少食物量。一般只有部落的首领们才会吃脱壳的麦饭,其他族人们都是吃不脱壳的。
同时,虞象还大大夸赞了夏氏族的粟米。
粟米跟麦粒都有稍微相似的味道,但夏氏族的粟米粥口感却好极了。
“不不,粟米也是有壳的,需要脱壳。”夏禹告诉虞象,他发明了一种‘碾子’的东西,可以比单纯击打脱壳要方便得多。
脱壳之后,食物虽然会少很多。但那些脱下来的壳却也很有用,冬季的时候粟米壳拌上干草,再加一些鸟蛋,那些角鹿、矮脚马吃的肥肥壮壮的。
今天一整天下来,虞象早就已经被夏禹的智慧所折服。所以此刻夏禹说的碾子什么的,虞象有些惊讶,但还是快速接受了下来。
不过他还是告诉夏禹,即便是脱壳的麦饭,口感上还是不如小米。如果他们要交换种子,夏禹还是选择黍来的好。
夏禹站起来,在虞象不解中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麦很好。”夏禹笑道。
麦饭是很难吃,但小麦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麦饭,而是磨成粉,做成各种大饼、包子跟面条啊。
回头夏氏族种植出了小麦,夏禹就打算给他磨成粉,然后做成各种面点,说不定到时还可以再卖给虞氏部落。
虞象不解地看着夏禹很期待种植小麦的样子,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应该是夏禹没见过小麦,也没吃过麦饭的口感,才会这样吧。下次他送一些小麦给夏禹吃吃看,他就会知道麦饭有多难吃了。
晚饭之后,夏禹一点不困,又拉着虞象谈天说地去了。
木炭跟篙陶苦着脸,只能无奈跟上。
虞象一共在夏氏族待了半个月左右,这么长时间,夏氏族的花朝节跟交流会也已经结束了。同时,夏禹也基本理解了虞氏部落的情况。
虞象告诉夏禹,他是六年前带了二十头巨象以及五十智人就从榆离开了,他并不是因为战败无法获得生存物资而走,而是因为六年前,他的大兄记星表示,他会用十年时间来修改礼,然后用十年时间来考察天下部落中的贤者,最后将榆首领的位置传给那位最有贤名的人。
夏禹这才知道虞象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兄长,名叫虞记星,还是榆最大部落中的首领。
虞记星出生的时候并不叫虞记星,他没有名字,大家只叫他虞。因为他一出生,他的母亲就死了,他的父亲很快在狩猎会上再次带回了一个新的女智人,就是虞象的母亲。
虞在家里的生活并不好,但是他从小就表现出了极大的聪慧。后来榆的上一任首领陶唐考察贤者,派出了名为‘大羿’与‘熙伯’两位智者在榆各处探访选择合适人选。后来大羿历时五年带回来了名为‘费益’的少年,而熙伯就是带回了虞。
此后,陶唐就把费益与虞带在身边教导。可是费益虽然很聪明,但他性子喜静,更多时候喜欢独处,也往往会不经意得罪他人。
虞则不同,他为人和善又善于与人相处,往往得到他人赞同,做事事半功倍。同时,陶唐使部落强大,成为榆的大首领,但各种纷争协调事务接踵而来。
为了让各部族行事有所章程,虞提出了‘礼’,让其他部落依照礼行事。除了跟陶唐一起制定了礼,他还计算出了一年的天数,划归了节气,用以计算部落粮食种植时间。
因为他划归了节气与时间,对应了天上的星辰与天气变化,虞就有了名字,被榆的人称为记星。后来,陶唐果然把部落大首领的位置给了虞记星。
之后虞记星一直为了部落的发展兢兢业业,不敢懈怠。不过随着他的年纪增大,他也跟当初的陶唐一样,开始想要选择继承人了。
虞象是个有野心的原始人,他从部落离开,其实是想要去传唱自己的贤名,然后让大家传颂他的事迹,最后成为继任者。
对此,夏禹理解地笑笑。
虞象告诉他,从榆一路而来,如果遇到智人,他都在教化他们,同时也为他们指引前往榆的道路。
当然,也有一些氏族不愿意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