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页

肖燃左手扶着酸痛的腰,右手拿着木勺,不停搅拌着砂锅中的果泥。

水雾蒸腾,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枇杷泥中的水分被一点点蒸发出来。果泥变得浓稠,开始冒泡,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

肖燃调成小火,先把黄冰糖放进砂锅中,然后继续搅拌。

枇杷膏愈发浓稠,搅拌的时候感觉到了很大阻力,而且开始粘锅,隐约有要焦掉的迹象,肖燃赶紧关了火,加入川贝粉,继续搅拌两三分钟,让川贝粉均匀地融入枇杷膏里。

忙活了几个小时,一锅枇杷膏总算是熬好了。

枇杷膏要放凉才能装瓶,趁着这段时间,肖燃上楼洗了个澡,吹干头发又躺在松软的床上看了半个多小时的书才下楼。

此时枇杷膏已经凉透,他拿来两个无水无油的玻璃罐子,将枇杷膏装了进去。

这两个罐子原先是用来装橘子罐头的,印象中起码得用了有七八年了,有时拿来装芝麻,有时拿来装红豆,总之哪里有用往哪里用。节俭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品质,几乎大部分家庭都会收藏几个玻璃罐亦或是塑料袋。

十斤枇杷熬出了一大一小两罐枇杷膏,大的给肖岚慧家,小的自己留着,肖燃心里这么打算着,给枇杷膏盖上盖子,放进冰箱冷藏,这才上楼睡觉。

第二天早上,肖燃就迫不及待地去冰箱找出冷藏了一晚上的枇杷膏,各挖了一勺放进一家三口的水杯中,用温水冲泡了三杯枇杷膏糖水。

入口甘甜,有浓浓的枇杷味,至于是否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那得长期喝下去才能看出效果来。但这样大清早起来喝一杯,确实感觉喉咙舒服了很多,更何况这是自己亲手熬制的,喝起来更是有滋味。

吃完早饭,肖燃跟着老爸老妈一起去地里采摘桑叶。

在地里闲聊时,老妈开玩笑,说:“小时候让你上山帮忙干活,你就哼哼唧唧开始装病,怎么都不肯,还信誓旦旦地说‘长大了要考大学,要做知识分子,绝对不要在家里种地。’结果真读了大学了,倒是回来种地了。”

肖燃不好意思地笑,笑完了又觉得一阵怅然若失。

还在前公司工作的时候,他偶尔会跟同事聚餐,大家吃完饭喝了酒就开始胡天侃地,每每总有人嚎上一句:“妈的,不干了,乡下种地去!”

他自小在农村长大,知道种地有多辛苦还赚的少,所以只当是同事压力太大在开玩笑。这段时间以来,他在家喂鸡、帮父母干农活,虽然只是打打下手,也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种地的辛苦,但也同时理解了为什么以前那些同事会产生回乡下种地的想法。

种地的辛苦,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对身体的压榨,但在外面城市森林,压榨的是饱满的精神状态。

压力来源于方方面面,让人几乎喘不上气来。

首先,生活成本高,每个月光是房租就要抽掉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的工资。

其次,精神压力大。在一线城市里、在大公司里,每天都要面对高强度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一分一秒都不敢浪费,一旦松懈,职位就可能被他人替代。辞职就更加不敢了,一旦辞职就意味着自己没有收入来源,但房租却还是要照样交。

最重要的是生活体验太差。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各方面都要抠抠搜搜精打细算,租房只能租在郊区,往往还要和他人合租,个人空间非常狭小。空闲时间也不敢出去玩,一旦出去就意味着要花钱,去海洋馆或者去看电影,一张票就要好几十。

而在乡下生活,这些都压力都不复存在。可以不用交房租,每天只需埋头种地,生活成本也很低,弄两分菜地,再养上一头猪、几只鸡,春夏秋三季基本都有新鲜蔬菜可以吃。

当然,在乡下生活也并非是完美的,首先这里没有任何娱乐场所,最重要的是收入很低,只靠种地那点微博的收入,也就勉强能够养活自己。要是哪天生场大病,倾家荡产都不一定够支付医疗费用。

“回乡下种地”终究是大部分人逃避现实的空想罢了。

然而,又何尝不是肖燃的一种逃避手段呢?

在高铁上看着车窗外不断倒退的景物,他还暗自庆幸过,自己至少有老家这个避风港。但同时,他也在不断反省,这样懦弱的逃避方式是正确的吗?

可那时候高铁已经开出了几百公里,将他送上了回老家的路,想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他在这种矛盾挣扎中回到了老家。

当然,现在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也想开了,人并不是不可以脆弱。

恰巧他这两天刚把东野圭吾的《沉默的人鱼之家》看完,其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