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话本引发的文化对峙

书报亭出的三个故事,以海允为原型,分别写有大公断案之逼良为娼。大公断案之为虎作伥。大公断案之冤断明镜。

三位学子为免谢氏一族都被打上恶贯满盈的标签,特地将其中的两则故事都有谢氏自己人检举大义灭亲。

以海允与谢氏断案糅合成一名角色,叫:狄公明。

狄公明一角色以话本形式横空出世。立即名震五湖四海席卷八荒。连胡匈民间都在传颂狄公明铁面无私的故事。充分证明中原文化的强势,更证明晋末中原虽四分五裂,但对文化的认同感却是超高融合。

谢兰芝没想到效果那么好,她只是略微提议,小凤凰就把它做的红边大江南北。这三个故事越受欢迎,越说明底层百姓无论国度都对大奸大恶,欺压良民之人深恶痛绝。

这波文化输出,同时引起大儒们的轩然大波。大家对此故事褒赞不一,也有人批评三位学子蛊惑人心给民间带来动荡。

其中三位大儒也想破口大骂,因为不符合他们对尊卑等级森严的价值观,当得知红透天下的故事是自己儿子写的。

三位大儒顿时熄声。陷入沉思。毕竟当众骂儿子肯定会被认为子不教父之过,全是做父亲的没教好。这把火反倒会烧到自己身上。何况儿子们又不是做什么丧尽天良的事,只是于礼不和,于理尚有可原。

而且儿子们出名也让他们脸上争光。

三位学子的笔名:梦溪三乡。

因此名彻天下。

以梦为笔名的学子叫:刘海堂。以溪为笔名的学子叫:慕容雨。以乡为笔名的学子叫:钱乾坤

三个学子登时入朝廷文官的眼里。

文官们出奇地支持这些平日在他们看来难登大雅的故事。只因故事打进胡匈,更彰显他们南中原在文化方面是居于正统之位。

三位学子还特地被李令接待,李令鼓励他们好好考试,将来为一方造福百姓。

三位学子都是年轻气盛之人,有当代大儒兼礼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的鼓励,自然更加卖力读书。

谢兰芝看完三个故事还特地点评:“行文简洁稳健,故事质朴无华而义理精微。”

其实三则故事对她来说并不出色,因为在现代这些故事满大街跑,早为人所闻。可在这却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官府授意可以写大奸大恶之人为官宦子弟。有一定开放的思想在里面。

而挣脱束缚崇尚自由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美好道路。所以大公断案最受欢迎的程度在于,它敢打破固有观念与偏见,顺应民意的先进思想。从前书类的受众从不在底层,而如今却在底层绽放,开花结果。

司栖佟淡笑不语。似乎还有下手。

她看着小凤凰万事俱备的一面,忽然忍不住发毛:“你该不会...以故事开头去胡匈那打文化战吧?”

“知我者,兰芝也。”

胡匈宫廷其实对这三个故事根本看不上眼,他们入驻中原之地百年,多多少少对中原文化耳濡目染,甚至有不逊与南中原的诗人。

按理说他们压根不在意,只是没想到在民间却引起热议,胡匈百姓对这个浅显易懂,又充满正义的故事十分追捧。

胡匈百姓和胡匈贵族们不同,他们不懂得几个字,什么大道理都通过父辈们口述理解,从未有这样的话本,只要认识百个字就能看懂其中的内容。浅显易懂,比书堂里的先生要教的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