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新天京与安罗的建交

阿尔嗱与单雨候没有抓到。五万匈兵最高将领是上卫巴拿罗。

五万匈兵作为降兵是个不小的数字,北胡匈那边只来了几次信要与新天京沟通,要降兵的态度一天一个样。

这跟北胡匈内部势力产生分歧有关。

北胡匈太后柳姿暂时并不想接回降兵,因为降兵是正式支持原大力罗的。柳姿觉得能拖一天是一天。

以北胡匈大臣为首的人,屡次要与王通话。好不容易有人溜进去见到王,王却变得非常沉默寡言。问他国巫去哪了?王也不说。

不少人觉得王也磕了逍遥丸,反被太后挟持。

北胡匈大臣们开始组织人拯救王。没想到反被王以擅闯王宫谋反为由,抓得抓,流放的流放。一举震动整个北胡匈。

以至于阿尔嗱和单雨候没回来,北胡匈都没管。只有阿尔家族与单家派人寻找他们。

两人就跟弃子一样用完就丢。

北胡匈那边因为战事暂时延误,巴拿罗又被谢兵捅破第三勇士巴拿图的谎言。击碎五万降兵对巴拿罗的信任。

战俘营就设在已被灭的熊国地界。

五万降兵没有一个闹事,本来不少人寄托巴拿罗能够带他们反击。没想到巴拿罗自己也不干净。秘密被捅破,导致五万降兵内部分裂。

再加上鲁国国主公付令,时不时随着谢兵过来安抚降兵,降兵已经没有之前那么惶恐。

现在新天京频繁联系北胡匈,拿条件交换五万降兵。北胡匈只出十万两,愿意赎一批人回来。

而且这十万两还是巴拿家族联合其他下卫家族凑够的钱。

新天京表示十万最多赎回五千人。五千人已经是极限。而五千人的名额转到熊国,五万降兵听说只有五千人才能回去。

让降兵们对母国感到失望。军心浮动。最后公付令挑了五千人回去。顺便将巴拿罗与一部分下卫给送回去。

那些家族势微的人没办法回母国,有不少人选择自杀。

公付令将此事上报新天京。

新的归降令下来。开始并没有降兵答应,之后公付令将四万五千人都赶到农田做事,要么修路。正好四万五千人,能修多少路就多少路。由于四万五千人要吃的粮食也不少。

鲁国多用番薯代替,鲁国的厨子厨艺也不好,每次煮的番薯黏糊糊跟潲水一样,降兵们什么时候吃过那么糟糕的东西。顿时敲起碗喊不满。

谢兵出马杀了几个有意煽动人闹事的,然后抓起跟风闹事的关黑屋几天。

再让人换个中原的厨子才消停。

降兵闹得事还算小,晚上时不时有人想逃跑,给鲁国和谢兵造成很大的麻烦。毕竟是五万人体量不少。不少人并不服中原人。

这件事传到谢兰芝的耳朵,她觉得匈兵的战斗力不错,只认自己祖国很正常。

没有人会轻易背叛自己的家乡。

而且四万五千人也不能说杀就杀,谢兰芝就让底下人将降兵分散,然后往中部扩散,越少越好。

原先降兵就想攻下中部联盟,现在投降被分到各地从某种程度也算是打入中部联盟。

中原地大物博,五万人说分散就分散,聚集在一起的人数都不超过百人,被分的很散。村镇山区只让他们劳役修桥修路。养农畜。

北胡匈一直没人来熟人,降兵们久而久之不再抱有期待。大多数人都母国感到失望。

新天京最近为了中部联盟各地归属的问题忙碌。

因为十国只剩下两国,八国都被摧毁自然不能再重新建国。有好几个小国的王族都被屠戮了。剩下的散兵因为匈兵投降才开始聚集,根本不溃不成军。

小国王族内部又产生分歧。

司栖佟未免小国间内耗损失集体的利益,她宣布不再恢复八国,并且请马刘国等遗亲来新天京居住。并且封马刘国少主为马刘侯。

其他小国都是分公侯之位,剩下的那两国积极效仿鲁国。靠近新天京。

至于土地,新天京收归国有。将各国散兵纳入京衞军预备军,各派谢兵去训练这些预备军。

各国散兵也非常愿意归附京衞军。各国散兵加起来也有八万人。

新天京的京衞军已经从三十万人,扩张到四十万人。新军种加入让新天京后勤面临更大的挑战。

原先只要三十万人口粮,现在增加三成压力。

虽说天京的粮食暂时够用,但免不了未来遇到困难。

已经有税务官建议加税,因为司栖佟已经很久没加税,现在太平年代加一点税对国库有利。再节源开流。

司栖佟需要这么多储备兵,但她也不想加税。

这是历朝历代都会遇到的问题。司栖佟也一样。

她觉得开源节流有必要,更重要的是为国库增加收支。以传统的办法,增加国库收支都会先朝内想办法。

新天京代表的整个南中原商业并不发达,各地也不流通。谁都知道只能朝外海发展,转而打通内部经济。

现在农业经济也十分单一,自给自足容易,百姓趋于安定也不愿意奔波。就算是商人,多数还是谢氏商人到处跑跑。天京商人都喜欢在南方游荡,并不喜欢出海。大多数趋于保守。

谢兰芝想了想,直接提出与南洋四国重新建立贸易的想法。丰富国内农业种类,基以衣食住行基盘,扩展各大产业。

“朝廷要做的就是维持安定,然后明确指出一个大方向让众人走,商业这一块只需要交给商人,商人会知道怎么做。”

司栖佟道:“在商言商本是好事,可商人劣性总是难以根治。”

历朝历代商人的行为给朝廷造成很大的麻烦。这批流动性的人如果形成趋势,会加大朝廷治理成本。

谢兰芝道:“所以历朝历代都采取堵而不是疏的方式,去治标不治本,甚至统治者还害怕人员流动,荒于耕种。”

“因为立国之本还是粮食。”

“但现在我们已经在各方修路,拥有火器大炮,以武器的优势足以震慑敌人,震慑内敌。”

“如果你担心流动性造成的成本,这些成本就划一个规定由商人自己承担些成本,分别摊薄。”

司栖佟之前已经成立商会都在朝内做些运输行业。现在新天京的运输行业已经扩展南域。运输业解决不少民生问题。

现在农业十分发达。运输业与农业盐业水利这几块一直是新天京收税的重区。

司栖佟道:“扶持别人我不放心,兰芝可有什么好人选?”

谢兰芝猜到她想标杆一名国商,但又想遵守传统,商不入官,军不言商。商人就是商人。必须要将商人独立出来,牢牢控制在朝廷手里。

她推出一个人选:“谢氏商人可以作为出海主力,但代表人物,我觉得还是司伯公可以胜任。”

司栖佟眸子闪过一丝喜悦:“就这么办。”

很快亲王府,司伯公还在抱着自己的小孙子乐呵呵讲故事,司栖佟的御令就来了。

命令他利用四海的人缘建立起一支中原国有商团出行南洋四国,重新打通海上贸易之路。

大晋前几任皇帝都曾想过要打通海上贸易,增加收支,只是国内保守派居多。再加上国力日益渐微,所以很多时候都不了了之。

连先皇西城帝也曾想过,他也派人去联系过。只是生意做的不频繁。一出事就容易中断,也只能勉强维持一下在外的影响。

南洋四国知道大晋,也只知道一百年的晋文帝,与二十三年前的西城帝。

西城帝在南洋四国还是留了些影响,现在西城帝的女儿有潜力统治南中原,传到南洋。南洋四国其实早就翘首以盼,他们实在太依赖大陆的物产。同样南洋四国也有大陆没有的海鲜与各大稀有矿产。

南洋四国千年来都对中原保有附属感,哪怕是中断二十年,仍旧有国王不断向天京上贡,维持联系。

与中原保持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已经是南洋四国几百年的共识。这份共识暂时还能发挥作用。

司伯公接受出游外海御令。他要求除了谢氏商人,还必须从南中原选出优秀的商人派出代表一起随行。

于是石国府最富有的女商人公孙枫站了出来。

公孙枫站出来立马在天京引起轩然大波。公孙枫是司栖佟的人。司栖佟第一个保举她进国商团。

谢氏商人,由谢凤青的堂弟谢伟代替。谢兰芝特地选了他。

她又从谢峡的水兵部队挑出二千精锐随行。由于她知道点出海的常识,就特地订下了一批册子发行,人人一本。

西城帝那个时期积累不少出海知识,只是都是文言文读起来比较绕口。商人群体除了贵族皇族书香门第,识字率高,很多商人都仅限普通常用的汉字。所以谢兰芝推行的册子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很快被商人追捧。

此次去的是南洋四国,是对中原有附属感的国度,所以谢兰芝与司栖佟并不用特别担心南洋四国袭击国商团。

七天后,司伯公就带着公孙枫,谢伟等等商人前往南洋四国。

前往南洋四国的消息并没有到处传播,十分低调。到时有个出过海的大儒魏源出了个话本【海国图志】,描述了对外海的憧憬。什么金山银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鱼。有地方没有冬天,只有春天。没米吃一种豆子作为主食。等等资源与习俗。

这个话本被谢兰芝与司栖佟注意到,司栖佟立刻推行海上图志的发行,由朝廷印发一千本。各大书馆纷纷收录,没一下子成为学子中的抢手货。

谢兰芝另外掏腰包让画师来画内容,传播民间。

一下子海上图志成为民间中既大公断案最受欢迎的话本与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