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环赞同贾敏回京,一则是圣命难违,圣上既然开口叫林家一家子回京了,贾敏做为林如海之妻,怎么也没有单独待在苏州的理;再则,京城总归是天子脚下,与旁的地方终究不同。

按着覃拓和乌彦所言,他身上的功德虽然缓住了林家福运流失的速度,但也只是暂缓,时间一长,终究还是不够的,不过京城仍是龙兴之地,在京城一地,他的龙气浓度少说再增加一倍,可以将林家福运流失的速度拖住。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林家自身的功德,可惜林如海虽然为官多年,办的却是收盐税之事,虽然处事算得上是公正,但要说有多少功德吗,也不过尔尔,贾环少不得得想些办法

贾环原先想让林如海将地瓜井一事推出,不过地瓜井一事在北方是极重要的,在南方可就没多大意义了。况且在南方推行用于北方的地瓜井,效果不大,也只能罢了。

贾环思前想后,便从林如海的老本行做起,那便是盐。

第59章 晒盐

盐之一物在古代可说是晨利!人人需要,无论贫富贵贱都离不得它,偏生盐又全让官府控制,这一层层剥削下来,盐价在古代可说是居高不下,盐商赚得流油。

就连清朝时的乾隆都羡慕起扬州盐商之富,几次下江南的一应开销都是由盐商所供应,可见得盐之一物的暴利了。

因为地点不同,这盐价差距也极大,在沿海地带一斤盐莫约五六文可得,贵一点时十四、十五文也可得;可到了内陆,同样的盐甚至可以贵到四十来文,好些人家根本就吃不起盐,数月不知盐味。

除了因为交通运输不便,盐价越往内陆越贵,还有官吏盐商剥削以致于盐价高涨之外,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制盐的成本本就极高,即使想便宜,也着实便宜不下来。

在这时候制盐还是煎盐法为主,而非后世所常见的晒盐法,而且因为盐会腐蚀铁锅,铁锅损耗极凶,这便是一大成本,而且前盐法需要大量的柴火,于是乎成本降不下来,自然盐价高昂,相较之下,晒盐法制作出来的盐就便宜的多。

不过晒盐得看天气,天气好时产量便大,天气一个不好,前几日的辛苦便全都白废了,碰到雨季时更是制不了盐,标准的靠天吃饭,产量并不稳定,是以虽然早在前朝时期已经有了晒盐法,但晒监并不普及,产出来的盐还远不如煎盐法产出来的盐来的稳定。

碍于缺乏动力来源,好些现代工艺的晒盐法是没法子照搬的,不过贾环曾经参观过盐厂,对于现代晒盐的方法知之甚详,其中有部份细节可以加快。

第一件事便是生产流水线化,先前的盐池都是东一处西一处,时时要挑卤水到另一处晒盐,贾环将盐场按着地形重整,简化生产流程。

以往挑上来的海水都要靠盐工一担担的挑进蒸发池之中,之后再看卤水浓度再分批挑到小蒸发池中,再进行蒸发,最后再送到结晶池里暴晒成盐。

贾环直接按地形重整盐场,并在每个盐池中间增加匣门,到时只需开匣门,卤水即可流到下一个蒸发池中,无需再人工挑卤水,便省下了人力,有些地势较高处实在无法加装简易匣门的,便只好用水车运送卤水。

不过这些水车也不是靠人力踩的,而是直接加装风车,以海边的海风为动力,更加节省人力,妙的是贾环不客气的直接抄了后世的风车设计,叶片做成活动式,可随时拆卸不说,就连支架都能三百六十度转动,可跟据风向调整位置。

当然,像这样的风车绝对不是仅仅只靠一些精巧的木匠就能做成,不少关键处都使用起了铁,好在林如海贵为巡盐御史,这点子权力还是有的。

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增加晒盐的速度,同时也可以增加产量,总的来说比先前靠天吃饭的情况要稳定的多。

林如海和贾环细细商量,甚至还做了模型,再三确认之后,这才拨了一处官府的盐场试试,没想到这产量竟然足足增加了三成,喜的林如海直乎贾环为福星。

别小看这三成,要知道林如海让人试试的盐场可是一处极成熟的盐场,每年能产多少盐量几乎已经固定了,但如今只不过是略试一试便增加了三成,要是所有的盐场都导入新法,这增加的盐更是海了去。

此行上京,林如海少不得得将这事告之一声,老实讲,对永正帝这么突然的召他上京,林如海多少也有几分郁气,这官位已经没了,可不能连功劳都没了。

苏培成得知之后也起了好奇之心,“大人若不介意,可否让咱家去那盐场一瞧?咱家着实好奇,是什么法子能将盐产量增加如此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