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6 章 东迁青梅

听到这话,康熙等人的兴趣变得更大了,顶着被乾隆揉乱的头发气得小圆脸发红的弘晞也抱着怀里的《红楼梦》看向了乾隆。

乾隆皱着眉头又从圈椅上站了起来,连说带比划道:

“汗玛法不知道啊,朕登基初年时,民间的八旗子弟人数就激增到了数十万人,八旗生计与矛盾比康熙朝、雍正朝来的更加迅猛。"

“底层八旗百姓生活过得贫苦,中、上层八旗的人又大多数都是拎着鸟笼子在八大胡同乱逛的,禁也禁不住,管也管不完,他们不务农不经商、整日游手好闲,简直都影响到京城的治安了,甚至还有那荒唐的把自己的满洲姓氏都给忘记了,给自己起了个不伦不类满不满、汉不汉的名字,大多数旗人连满语都说不流畅了,这让朕很是心忧咱们满洲文化与旧俗的传承。"

“唉——这样的八旗子弟朕还怎么敢指望他们打仗?前几年与沙俄、倭国开战时朕就用了许多汉军。"

听到乾隆这话,性子憨直的胤褪忍不住出声道:

“弘历,之前去后世时因为你着陆的地方是缨国,所以对语言没有生出太大的感触,在后世夏国除了钻研清史的学者外,普通人基本上都不会说满语了。”

"满语

在后世失传了?"

乾隆闻言瞬间错愕的瞪大了眼睛,颗琰也诧异极了。

诚郡王瞥了自己紧抿薄唇的老父亲一眼,也跟着叹气道:

“弘历,满语也不能说是失传,只能说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融进了强大的汉文化中,后世夏国东北话中其实有不少方言都是满语的发音。"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与汉族相融,成功被汉化的就留下了,不能被汉化的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满人被汉化是大趋势,相比起说汉语的人,说满语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到晚清的末代皇帝,他都说的是流利的京片子呢,纯正的满语说不了几句,唉,大势所趋啊!"

“在我们的世界里汗阿玛为了开民智,更好的传播西学,曾让我负责推广过后世的拼音与标点符号,没敢推广方便的简体字,生怕步子迈的太大,用不了几年就彻底把咱们的满语给搞没了,繁体的汉字也被人抛到脑后了,这些都是前人文化的结晶啊,若是消失了就太可惜了。"

听完胤祉这话,乾隆脸上的失望之意甚重,他执政时期可是十分重视推广满洲旧俗与满语的,看来他的努力收效甚微啊。

颗琰听得心中也是五味杂陈的,晚清的皇帝都不会说老祖宗造出来的语言了,你还能指望普通人会说满语吗?这不闹着玩儿呢?

谈到“失去”的话题总会比“得到”显得沉重些,看着乾隆皱成一团的浓眉,康熙也转动着手上的玉扳指叹息道:

“弘历,空谈这些传承之事其实也无用,朕相信如果清朝的结局是好的,而不是旁人提起清朝就联想到晚清那堆糟心破事儿,愿意了解清朝的后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就会尝试去了解清朝的诸多文化了,特意把这些告诉你也是想要让你莫要强求,把有限的精力放在你努力了就能改变的事情上,才会有更多的收获。"

“时间宝贵,你还是继续往下说你对八旗生计做的事情吧。”

乾隆也知道自己汗玛法说的话在理,忍不住在心中长叹了口气,就抿着薄唇又紧跟着往下道:

“汗玛法正如朕刚才所说的那般,八旗人数到朕这个时期已经有些控制不住了,底下的臣子们频频上奏提出对八旗制度整改的意见,核心思想就一点儿,绝不能白白供养着他们了,故而朕下了狠心,要把这些在京城中只会当混子的八旗子弟给赶到东北

老家,让他们屯耕,建设龙兴之地。"

“你把旗人赶回老家种地?”

听到乾隆这远远意料之外的话,除了弘晞,余下的康熙一群人瞬间就震惊的瞪大了眼睛。乾隆点了点头,眉头皱的更紧了:

“是啊,为了让这些旗人到那边能生存下去,乾隆六年时朕曾派大学士到东北仔细调查,寻摸一处能安置旗人的地方,让他们迁到老家那边屯耕,既能稳固边防,又能在那边练习骑射传承咱们满洲的旧俗。"

“你最后选的什么地方?”

胤祺听到乾隆这话,下意识就想要盘手串,摸了个空才收回手指,看着自己四儿子好奇道。

乾隆抿了下薄唇,吐字清晰道:

“松花江东岸拉林河和阿什河流域的拉林阿勒楚喀地区1。”

“那地方倒还是与京城离得挺远的啊。”

心中有大清全境地图的皇阿哥们听到这个地名,不禁交头接耳的讨论。弘晞则满脸迷茫,在脑海中对着自己系统询问道:

【统子哥,乾隆说的是什么地方啊?】

【宿主,这地方就是后世夏国冰城的阿城区,在冰城的东南部。】回想了一下冰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弘晞也随即露出来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这一下子让那些游手好闲的旗人从富贵的京城挪到那般偏北、冰天雪地的地方,怕是很不容易吧?"

胤极拧着眉头担忧道。

乾隆点了点头:

“太子二伯说的没错,单单是前期准备就耗费了三年多的时间。朕给那些东迁的旗人们诸多恩待,每人到那边了最少可以分到三百亩地,还有各种补贴,给他们搬家的盘缠、帮助他们在那边无偿建造房子、分耕牛、打各种各样的家具,诸多好政策都往他们身上倾斜2。"

"为了能带个好头,在那边顺利扎下根,第一拨东迁的人,朕选取的大多都是权贵家族的后代,有咱爱新觉罗一族的,还有赫舍里、钮祜禄、佟佳一族等等,这第一波人到那边时,起初非常不适应,有许多人想法设法的往京城跑,朕心知绝不能心软,否则八旗生计会以极快的速度拖垮大清财政,故而又出台了更有针对性的三条铁律3:对于东迁的闲散旗人,允许其将家眷们都一并东迁走,擅自违令逃回

京城的只要被抓到就得砍头,而且那里地广人稀,朕破例允许他们骑马圈荒地、草地、林地,凭着这三条铁律,那群人慢慢的在那边住下来了,过了十年,此事才终于瞧见成效。"

“而后朕又分批次做了第二回、第三回东迁之事,整整盯了十八年才把大批闲散旗人移到了东北,助力龙兴之地的发展。"

“前几年在打下倭国后,朕又把一批旗人迁到了倭州,一是因为倭州盛产金矿、银矿,朕让旗人去那边监督倭人开矿,二则为的是用几代的时间彻底同化倭人,让其从内到外变成我华夏子民。"

"八旗生计这事儿朕做了大半辈子了,若汗玛法非得让朕说一说对八旗制度的改革心得,朕也只能说一是扩大兵丁数目,二就是将富余的旗人往人少但却极重要的地方迁移,总之得让他们动起来,不能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被当成米虫被养废!"

“说来,这个过程挺艰难的,耗费的周期也很长,见效缓慢,而且迁移与异地安置都需要大笔银子,国库前期得有充盈的银两做支撑,让这些旗人能顺利迁移过去,倘若没足够的银子,那迁移就变成流放了,怕是会在京城引起不必要的动乱,毕竟八旗是咱大清的根本嘛。"

“你说的不错,这也是个办法”,听完乾隆说的几段话,康熙沉思半晌才皱眉道,“这些迁出去的闲散旗人们在新的地方扎下根后,有优惠政策做扶持,再适当放开对中、底层旗人们诸多在务农、经商方面的限制,将其并入海贸、水师这种十分缺人的地方,想来八旗的生计问题会缓解许多。"

“汗玛法这话也在理,孙儿也会再琢磨一下您说的这话的。”除了地理“迁移”,未曾想到职务“迁移”的乾隆转动着玉扳指若有所思道。

瞧着此事谈的差不多了,弘晞也瞥了一眼悬浮在空中的倒计时小屏幕,发现只剩下一刻钟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