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那种忠心于太孙的属臣,和后头朝代的东宫属臣不同。而是给太孙安排一整套处理政务的助理秘书,算作大秦的备用班底。

主班底还是跟随始皇和太子的,备用班底用于监国。人选从年轻一代的人才里挑,最好是信得过的心腹。

蒙毅的长子蒙安自然入选了。

除却蒙安之外,不少官二代都在其中。还有官学和学宫中新毕业的部分顶尖苗子,人员组成比较复杂。

这些人先在太孙身边历练着,等以后始皇身边的臣子有人致仕,就可以从里头挑人出来填补。

为此,始皇帝调整了郎中令下属部门的人员构成,将他们都归入蒙毅麾下。

在这个机构历练过的人,要是等不到补帝王秘书的缺,也可以去其他部门任职。反正都是天子近臣,比一般人更容易往上爬,遇到合适的职位空缺也方便抢占先机。

冯去疾的孙子瞄上的就是这个位置,结果因为年岁不够,没能混进去,十分扼腕。

现如今大秦的人才有三条做官路子。

一是参与官学举办的考核,考核通过者可派往地方。二是参与咸阳举办的考核,这部分人可以留在咸阳谋个差事。

三就是过于优秀的那一拨,不需要经历考核。他们或是长安学子,或是官学学子,平日里表现优异,直接上报给君王,可以任职议郎。

官二代有额外的渠道,就是经由长辈向君上推荐,直接任官。

不过这只是暂时给群臣的优待,待到再过个十来年,所有人都得走考核的路子。

现在是因为大秦缺人,才允许官二代直接入职。这两年新到入学年岁的二代们已经进入咸阳官学进学了,以后得和所有人一起考核上岗。

扶苏前不久就在着手规范这个考核的相关制度。

比如规定学宫和官学里排名前多少的可以参加咸阳的考核,剩下的只能参加普适性考核。后者考出来就得去地方当县治乃至乡亭的小官小吏,晋升速度就明显不如在都城咸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