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仪却笑道:“也是国之常情罢了。”

他说:“郑国倒是想如同周国那般行事,可它哪里有如周国那般行事的底气?周国人让往来的各国商人、士子出示名籍,别国之人多半听从,可同样的事情,郑国能做吗?”

小国出头为难大国来客,这不是好日子不想过,就想被人锤烂吗。

“再则,看看这满大街的各国来人吧。”

公孙仪推开窗户,街道上汹涌的人潮映入眼帘——他们是刻意选了这样地段的客栈,既能以最快的速度打探到消息,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消息传播出去。

“郑国的道路四通八达,天下各处、东西南北的客商都在此处云集,郑国的国库因此变得充盈,甚至可以说,十之三四出之于此。官员因此而有了俸禄,军队因此有了辎重,士大夫因此有了供养,而郑国也因此成了天下的枢纽之地。”

“人一多,就会鱼龙混杂,看看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豪富客商吧,哪个手底下不是豢养着亡命之徒,哪个手上没有沾过血?更不必说受到政治迫害而流亡于此的官员和各国派遣来此的细作了。”

“一旦收紧关隘,严厉清查,如今的繁华之态霎时间就会化作飞灰,而郑国……”

公孙仪语气里平添了几分唏嘘:“只怕就真的只是一个纯粹的兵家必争之地了。”

云葳却道:“而眼下的繁华,又何尝不是盛世之下的假象?豪富和流亡官员们带来的财富并没有流入到百姓的手中,只是养肥了郑国的士大夫,又因为商贸盛行,愿意从事农耕的人愈发少了,粮食产量日少,而盘剥日重。”

她叹息道:“数年前来此地时,我与父亲一道往国都底下的乡村中去走动,那时候便颇有民不聊生之态——要知道,这可是国都下属之地啊。至于如今如何,却未可知了。”

公孙仪神色一凛,正色道:“归根结底,还是郑国的君主太短视了。如今看似太平,还可以从各国购置粮草,以保无虞,一旦战起,各国关闭贸易通道,那郑国只怕就回天无力了。”

云葳道:“人都是喜欢趋利避害的,从商贸之中可以轻松地获取利益,谁还愿意去从事农耕?先生说的很对,终究是肉食者目光短浅,然而最终却要由最底层的黔首来替他们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