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鄂与穆禅都识字,也懂些“学问”,但他们没被宗门收为弟子之前,都是实实在在的平民百姓。
杜鄂沉默几秒这才犹豫道:“那世家……”
“杜兄也知比陛下命人搜集天下种子一事吧,”穆禅却说,“搜集种类足够多的种子,便能从神女那里换得种子。”
杜鄂追问:“什么种子。”
穆禅再次露出那种神秘的微笑来:“良种,活人无数的、此世从未见过的良种……乃至更多种类的良种。”
只此一言,便让杜鄂再次沉默下来。
此时的人们虽不知道什么是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但不管是杜鄂还是穆禅,都已经能从自己足够长的人生阅历中得出判断。
若说只有纸、书和笔,向往知识的风气并不会在百姓之间流传,因为学习是需要成本的,在家中没有余粮的时候,能够减轻家里负担的半大劳动力和纯负担做对比时,不是所谓“咬牙努力”就行的。
半大的孩子正能吃,又随着年纪增大多了各种税务,哪怕愿意给孩子买些书籍,孩子也无时间去学习,父母干得再多也无法改变什么,所谓有心无力就是如此。
百姓的土地只会越来越少,只有足够丰产的粮食,才能让百姓勉强从土地中脱身,投身到手工业中和学业中去。
不然为何权利仍由世家把持?为何世家是博学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