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他此时再去安慰兄长,恐怕会让兄长更加不悦。

将兄长禁足于南宫好了,倒底他们是手足,弑兄之事,对名声无益,他还是不要做为好。

正这么想的时候,突然听到天上一句“二登皇位”,朱祁钰一愣,如果兄长二登皇位了,那他……

【在瓦剌留学的这一年,朱祁镇过得不错,孙太后与钱皇后筹措物资,给朱祁镇送去,生怕他吃住不好,但朱祁镇在漠北过得不错,至少物质上不错。

据说他深受也先喜爱,每日都能吃上牛羊肉,时不时参加草原聚会,也先甚至想将妹妹许配给他,假如朱祁镇同意了,他或许会成为大明、乃至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和亲皇帝,哦不,太上皇。

经历朱祁镇叫门后,瓦剌挥师直逼京师,大明国祚摇摇欲坠,郕王朱祁钰在朝臣的劝说下登上皇位,年号景泰,暂且稳住了朝野。

但瓦剌的军事力量不可小觑,不少朝臣都建议景泰帝迁都南京,这种做法是不是很眼熟?南宋当年就是这么做的。

在这个当口,天降猛人,以一己之力,为大明续命两百年的于谦,走了出来!】

蒲安在视频里放了张图片,一张圆润的脸和一头卷发。

【啊哦,放错图了,不是抽烟喝酒烫头的于谦,而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忠肃于太保,于谦。】

于谦抬头,万万没想到,天幕竟然还会提到他。

群臣也看向这位守卫京师的大功臣,听天幕所言,“忠肃”二字想必是于大人的谥号,以“忠”开头,便是文武兼备之臣的通谥,有通谥如此,想必于大人日后简在帝心。

【与瓦剌的大军士气高昂相反,京城人心散乱,面对残兵败将,所剩无几的粮草,以及大量命丧土木堡之战的大臣留下的职位空缺,于谦力挽狂澜,先是从各地调兵,同时又紧急举荐新人,招募有战斗力的百姓入伍,组织练兵,命工部加班加点制作武器。

每一道命令,每一项任务,事无巨细,于谦都亲力亲为,在他的部署下,京师组织起了十万有生兵力。

瓦剌大军临城,他们以为明朝的人都如正统帝一般,是个软骨头,可他们错了,他们被于谦带领的守卫军,打得丢盔弃甲。

而后也先又率军攻打边关城镇,因为于谦的部署,刹羽而归,瓦剌大半年来不断侵扰边关,耗资众多,不堪其负,终于决定求和,愿意归还朱祁镇。

景泰元年,北狩一年的朱祁镇,回到了他忠诚的大明。

于谦在京师保卫战中,展现他优秀的统筹、政治以及军事才能,同时也展示他为人的卓绝品格,在此我们不做赘述,只谈谈他的结局。

这样一位扶大厦于将倾的人,怎么着也称得上是老朱家乃至大明的救命恩人,他的结局是被朱祁镇以意图谋反、迎立襄王子的罪名下狱。

景泰八年,朱祁镇在曹吉祥、石亨等人的拥立下,发动夺门之变,将景泰帝囚禁,清算所有拥立过景泰帝的大臣,于谦首当其冲。

假如于谦能稍微以权谋私一些,假如于谦能组成一个党派,成为一个权臣,让皇帝有所忌惮,他都不至于沦为皇权斗争下的第一个祭品。

一些明史学家研究夺门之变时,提出一个猜测,于谦或许知道朱祁镇要复辟,毕竟那时他已经身为兵部尚书,对京城的调兵遣将不会什么都不知道,可大明这个时候不能再经历动荡了,朱祁钰病重且无子,朱祁镇来势汹汹,如果他从中阻拦,很有可能血流成河。

于谦便用自己的生命,将两位皇帝斗争的风波,尽可能压到最小。

因为于谦为官清廉,能力出众,也没有结党营私,风评极好,是一位忠臣、孤臣,他迎立外藩,意图谋反的罪名根本立不住,审讯的官员犯了难。

这时,有一位大忽悠站出来,他充分学习了秦桧的语言艺术,道:‘虽无显迹,意有之’,一句意有之,宛如数百年前的‘莫须有’,于谦以及诸多参与京师保卫战的功臣们,都被判处极刑。

这位大忽悠,就是之前劝景泰帝南迁的徐珵,因为于谦当众斥责了他南迁的建议,他便觉得皇帝再未提拔他,是因为于谦的谏言,因此记恨上了于谦。

后来他换了个马甲,改名徐有贞,在朱祁镇二登皇位后,极力建议:‘不杀于谦,则师出无名’。

于谦被杀后,锦衣卫去于家抄家,却连一块剩银子都没找到,因为于谦为官真的两袖清风,据说锦衣卫们内心不忍,自发凑钱给于谦遗孀,让她们安顿生活。

徐有贞的结局并不好,本以为从龙之功会让他平步青云,但按照朱祁镇的性格,怎么会让见证过他落魄的人有好下场,不止徐有贞,所有拥立朱祁镇复辟的人,结局都不好,要么被清算,要么郁郁不得志,碌碌无为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