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扶苏将自己的担忧一一说与父亲听,秦王闻言眉头紧皱。

他不是没想过这些问题,只是这对秦国来说是客观存在的缺陷,短期内很难解决。他不可能凭空变出足够的官吏来,只能暂时放任。

好在,这个问题在未来已经有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扶苏自袖中取出一卷帛书,这是他提前写好的应对之策。经过他二十年的改进,整个官吏选拔的体系已经趋近成熟了。

秦王政展开一看:

“选取庶民教导他们习字?”

庶民的崛起对于贵族世家来说是一种威胁,但这种威胁在秦国被减弱了。

因为大秦所有庶民都能通过军功上位。

有能耐的话不说封侯拜相,至少做个百夫长、千夫长之类的小官绰绰有余。

秦人早已习惯了这从商鞅变法开始施行的政策,即便是贵族也不再对此叽叽歪歪。

先在秦地挑选聪慧的少年教授秦律和别国语言,到时候专门派往对应地区为官。

这对秦国勋贵来讲就是多给庶民分点肉汤喝,只要那些人担任的都是普通小吏,根本威胁不到自己的地位。

打仗还能靠着军功强行挤入上位圈,为官却没那么简单。朝堂水深,要世家贵族排挤这些没有后台的庶民太容易了。

其实大秦如今的高位将领大多也有个贵族出身,真正连姓氏都没有的庶民并不多。庶民能攒到的军功有限,很多时候千夫长一类的职位就是他们晋升的上限了。

但秦国黎庶不在意这些,对于他们来说能当官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谁在乎是不是小官?哪怕只是个十夫长,也能叫家里脱胎换骨、过得宽裕起来。

所以每逢打仗,秦国士兵总是十分积极,为了战功一往无前。

反观六国士兵,打赢了他们拿不到奖赏,打输了自己要丢掉性命。自己死了家里就没了顶梁柱,不像秦国法度严明,战功抚恤都能悉数发给妻儿老小。

六国就没什么法度可言。

扶苏伸手指着帛书上的文字为父亲细细讲解:

“战后百废待兴,若不提前做好准备,到时必将手忙脚乱。我知父亲定然想要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语言,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如现在就开始准备。”

让李斯即刻开始改进小篆,把隶书提前弄出来。这样一来被挑中学习的少年人们就能直接学最终版的官方文字,不仅简练易学,还能省去先学了小篆以后再学隶书的麻烦。

距离天下一统还有十年,十年的时间培养个文豪很难,但是普通小吏培养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届时即便各地的郡守县令都是六国本地人,底下来自秦国的小吏拧成一股绳架空上官,他们想搞事也搞不了。

更何况还有各地驻军,这可是实打实的大秦虎狼之师,他们安敢擅动?

秦王政听完点了点头,又考教儿子:

“倘若朝臣反对庶民习字,该当如何?”

认字一向是贵族的专属权利,所以靠这个当官和靠军功当官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前者更能激发贵族们的警觉。

扶苏丝毫没有露怯,张口便来:

“与其叫六国旧贵族凭借治理地方积攒名望,最后威胁到秦国贵族的地位。不如让秦人取代了他们,培养我们大秦的新贵。”

贵族把黎庶当竞争对手,那是因为没看到其他更有威胁的敌人。

六国旧贵底蕴深厚,很多都比秦国贵族更加显赫。你是愿意把这口汤施舍给不知道要用多少年才能发展成氏族的庶民,还是任由别国贵族抢去饱腹?

这肉是必须分出去的,自己又吃不下,那就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大不了先承诺庶民做官最高做到几级,高官之位还是由他们贵族瓜分。等日后官吏中庶民势力足够庞大时,想取消这个限制将会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