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只是这两处的土地各有各的毛病,一处相对贫瘠、一处瘴气丛生。不少庶民宁愿不要这样的田地,所以打仗时的积极性就远不如攻打六国。

两处大战险些拖垮大秦,幸好扶苏上位之后趁着旧贵族造反,拿他们开刀。

抄家之后发现好家伙,这群人手里这么多田地呢。正好分给庶民,一口气解决了之前遗留下来的分田烂账。

这辈子提前打土豪分田地,那么就没有后续这一堆的烂摊子了。不仅灭六国的军功能换到实打实的良田,后续打匈奴什么的,也不怕分到北境的贫瘠土地了。

扶苏觉得,如今就将北境的土地分给庶民还是太危险了一些。庶民没什么反抗之力,一不小心便会遭受匈奴劫掠。

相反,交给屯兵北边的士兵来种田就不错。蒙恬值得信赖,不怕他仗着有兵有田造反自立。

至于以后的皇帝找不出这么可信的将领……那时匈奴都已经被灭了,自然就可以迁庶民去那里定居了。

处理完春耕的事情之后,扶苏就和蒙恬聊起了北境的事情。

蒙恬认为:

“彻底歼灭匈奴恐怕很难,但是驱赶他们离开北境,就很简单了。”

扶苏赞同这个观点,他当初说是灭匈奴,其实也差不多就是这样。让匈奴残部远遁,草原上基本看不到他们的身影。

但是偌大的草原,没了匈奴也会有其他戎人。等别的部落发展壮大了,就会成为第二个匈奴,再次跑来叩关。

秦王政路过听了一耳朵,感兴趣地坐下,示意他们接着聊。他倒要看看自己这个只能算半吊子军事人才的儿子,有什么独特见解。

蒙恬顿时不知道该不该说话了。

扶苏不受影响,继续往下分析:

“我大秦男丁如今的现状,其实就很合适。”

秦王政挑眉:“何意?”

扶苏:“拿起锄头种地,换上兵刃就可以立即参与拼杀。耕战切换自如,既是耕农,又是战士。”

秦王政不解:

“那这不是和士兵戍边一样?”

蒙恬激动地一拍桌子:

“不!这是定居边关的庶民,和士兵是两回事!”

拍完发现自己这个举动似乎有点失礼于王上,赶紧起身告罪。

秦王政让他坐下,继续盯着儿子,等一个解答。

扶苏回忆起当初韩信是怎么说的:

“士兵如此,那是军队屯田,需要防备将领拥兵自重。普通庶民如此则不同,庶民并非在编的士兵,不会令行禁止地听从将军的命令谋反。”

嗯,是的,军事半吊子扶苏自己当然想不出这个主意。这是他心爱的兵仙大将军给他出的办法,他先挪过来用了。

“庶民若能随时切换入战斗状态,那么在遭遇胡人突如其来的侵犯时,就能第一时间拿起武器反击。”

边疆那么大,全靠士兵也太难了。即便有长城阻隔,也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如果平民能有自保的能力,就可以先行抵御敌人。不说反歼敌军吧,好歹能拖延一点时间、保护家中的弱小。

如今代地的平民其实就有点这个意思,让他们和匈奴打,他们其实也不犯怵。说简单点就是民风彪悍,实在不行还能自己拉起乡间的队伍,组成军队清扫匈奴。

这种风气在东汉末年最为兴盛,凉州等地的百姓都习惯了胡人时不时冲出来抢粮食,拎着锄头就能和胡人打个有来有回。

既然以后肯定要安排庶民过去定居,那么比起把他们养成小绵羊,自然是培养他们武德充沛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