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刘季也不确定被放归的贵族里有没有他认识的兄弟,还是过去拼了拼运气。结果真的和旧友重逢了,且这位友人在秦吏面前还有一点话语权。

能和刘季打成一片的,大多自己也是个交友达人。那韩人正是如此,早已和当地秦吏称兄道弟。

韩人告诉秦吏,刘季是他的好友,家乡遭难这才逃来的韩地。

像刘季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战乱区域的庶民好些都拖家带口往已经被秦国攻打下来的区域逃窜。

秦国的户籍管理严苛,但在难民四起的区域也做不到如关中那般完全军事化管理。路上流民不少,各地府衙只能尽量把人安置下来,按照秦国的里正制度重新编入户籍。

刘季借此偷梁换柱,混入了韩地户籍之中。

随后没有让他等待太久,在楚地一点点遭到秦国蚕食之后,果真出现了官吏缺少的情况。这个时候秦国本土的人才是不够的,只能往相对安分的韩赵来招人。

两地的官学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前建设起来了,第一批学子需要自己考进去。

最好是学习能力极强、且有一定基础的人,秦国需要他们尽快记住所有秦朝律法,然后分派到楚地去任官。

由于刘季来得早,远早于韩地官学建立之前。再加上有韩人兄弟为他背书,没人怀疑他是反秦人士,官学的入学审核轻松就通过了。

事实上刘季也确实没有反秦的心思,傻子才在这个时候蚍蜉撼树。

随后刘季以优异的成绩迅速从官学毕业,被分配去了九江郡。然后靠着自己开挂似的交友能力取得了九江郡守的好感,拥有自己选择任职之县的资格。

原本县令的任免该是秦王亲自做主的,但秦王政当时很忙。九江郡守是他的心腹,他便暂时放权给对方决定了。

左右只是个县令,不行随时可以撤换。

而且爱子说的对,他没必要什么小事都亲自掌眼。毕竟他对那些新毕业的人才不太了解,掌眼了也没什么用,还不是要随便指派。

与其在指派上浪费精力,不如叫郡守盯着点他们的表现。回头他可以根据郡守的汇报,对这些人才有个大致的了解,再借此进行职位调动。

九江郡守觉得刘季是个人才,而且此人很有想法。他便让刘季自己挑个地方任职,主要还是为了考验一下刘季的能力。

当时的九江郡人才缺口比较多,可选的县城不少。

不过为了保证安全,秦国将秦人官吏和韩人赵人都打散了。

有的乡县县令预留给了韩赵人才,其他小吏则是由秦人担任。也有的乡县反之,县令是秦人,小吏里留一半给韩赵。

如此互相制衡,若谁异动,也能第一时间向郡守检举。

刘季选了个九江郡最北边的县,去那里任了县令。

他认为这个地方是个看似不起眼,实则很适合藏匿通缉犯和匪徒的地方。

因为此地境内有不高不矮的山丘密林,又是在九江郡和四川郡的交界处。众所周知,交界处一般都有点三不管的迹象,很适合藏匿起来。

秦军虽然一直在清理不安分的楚国贵族,可总有人成功逃出去了。如今不知道躲藏在哪里,毕竟楚地实在是太多山陵了。

当官之后想要快点升职,最佳的捷径就是捉拿楚国逃犯。实在不行剿匪也算是个功绩,总比老老实实治理乡县强。

刘季于是安心在那里蛰伏了下来,私底下探寻县中的蛛丝马迹。

结果还真让他找到了不对劲的地方。

刘季来县中后严格执行了秦国的律法制度,治下法度严明。哪怕他本人不是这么严肃板正的性子,为了升官他也愿意妥协。

治下庶民一开始还试图打感情牌说太过严苛,发现刘县令铁面无私之后就放弃了。时间一长反倒自发维护起秩序来,毕竟有秩序可比没有的时候安心多了。

就这样,某天刘季收到了庶民的举报,说是山中疑似藏匿了外乡人。

那庶民是为了赏钱才举报的,还特意留下证据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刘季去检查过后给了他丰厚的银钱,随即心里就活泛起来。

山中果然藏了见不得人的东西,他料得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