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明月照我 乌合之宴 868 字 3个月前

公孙太平恨得怒目圆睁,捶桌大嚷:“我等笨嘴拙舌,说不过殿下。只是陛下并非亡国之君,不可诅咒!”

第五扶昌又冷笑,眸中带了几分轻蔑:“不是亡国之君?靠什么?就靠你们家这三个人?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还有广平公主,她是女中豪杰,一等一的明事理,还有天下千万万忠于我大雍的百姓。”公孙太平忙反驳道。

对广平公主这个姑姑,第五扶昌所知甚少,但却听说她这次在朝堂中的动作,他嘴角扯出一个弧度,把玩手中茶盏:“连个从未涉足过朝堂的女人都比他强,他不当亡国之君,老天真是没眼了,不如真将这个皇位传给广平算了,毕竟拴条狗上去也不会做得比他更差。”

公孙太平被他一噎,竟说不出话来。

广平公主虽然尽力在朝中周旋,保全公孙家在前线不必回京,但黄贤另辟蹊径,以功高盖主恐危害社稷之由暗示皇帝另遣了一位元帅去阵前,皇帝细想觉得有理,便称公孙即明年老体衰,实在不忍,将人换下了。

该人叫秦徊,也是黄贤的部将,只有几场剿匪的功劳而已,可见自先帝一场太子之争后,青黄不接,朝中实在无人。

军中虽以公孙家为首,颇具威望,但有秦徊这个搅屎棍,还是处处受掣肘。

可以说但凡每次有点清除乱党的希望,皇帝都能亲手把它掐灭了,生怕自己死得不够快。

不过他也没闲着,前线打得火热,他正忙着集结方士,勒令他们在半年之内炼出能使人一步登仙的丹药。

看样子是打算在城破之前羽化登仙,好把这些“凡尘俗世”抛之脑后。

朝中细作这次给聂照传信的时候,难得的文笔中带了三分惶恐,问何时能动身来抚西,为他效力。

聂照烧了信,同姜月道:“老皇帝真是修仙把脑子修坏了,直接跳过长生不老,打算羽化登仙了,恐怕临阵换帅一事,是黄贤的主意更大。”

姜月看过密信,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自知人一换,事不可转,所以忙慌慌将希望都寄托在这虚无缥缈的事情上了,不然恐怕即刻就要被吓死。

不过朝中官员得知此事尚且如此惊惧,若是百姓知道了……”

她欲言又止,聂照向她举起右手,二人默契地击掌:“想到一起去了,你即刻将消息散布出去。”

姜月欣喜地点点头,连忙领命出去。

狗皇帝因为没有继承人,也无兄弟近亲的儿子可以出嗣,百姓对于没有太子充满了担忧,又因战事对国家前途消极,此刻再添油加醋几分,民心就要大乱了。

此刻押着公孙太平在手也没什么意义,本就只是打算保他一命,命保住了,也算全了当年聂沉水兄弟与他的一段师兄弟缘分,便将他放走了。

公孙太平从进府不曾见过聂照,走时也是姜月单独送的,他们都晓得,见面三分情,不见还好,将来真对上了也不至于再下不了手。

姜月与他打马,并行在城门外的小路上,临了分别时,他终究不吐不快,深吸一口气道:“当年之事,父亲虽有铁券丹书却也救不了所有人的命,纵然今日立场相对,公孙家没有后悔,他果然长成了和他兄长们一般有情有义的好男儿,有了你这样的好女儿作婚配,我很欣慰,父亲和兄长也很欣慰。”

说罢他打马要走,姜月忍不住攥紧缰绳,叫住他:“将军,为何不及时弃暗投明?太子在,先太子的血脉也在,同样是王室之人,如何算谋乱?”

公孙太平沉思了片刻,摇摇头:“父亲与先祖皇帝歃血为盟,关公前立誓,永远效忠于正统皇帝,无论良君与否,若有违誓,天人共怒,教永世不得超生。君子一诺,重于泰山,公孙家的人绝不会违背诺言。”

他说罢,终于打马走了,独自走的,扛着他自己做的,粗糙的公孙氏军旗。

那抹蓝色形单影只,孤独而沉闷地在半空昂首挺胸着,姜月只能看到它的影子化作一个小点,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终消失不见。

姜月觉得秋冬的风沙真大,大得让人眼睛都睁不开,望着天空高飞鸿雁许久,方才收回目光,慢慢地转身,向城门里去。

大概世上的事情总是差一点,这差一点,那差一点,所以累积起来差多了,所以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她近来手上事多,经不起耽搁,索性不再感慨,着手舆论宣传之事。进城后有百姓认出了她,得益于聂照和阿葵的那通吹嘘,她现在每次经过长街,都恨不得躲起来做人。

待忙完后已经是夜里,她回了府上,见第五扶昌的侍人慌慌张张的,抓住了个问过才知道,是傍晚吃了些鱼虾,竟然过敏的十分严重,人差点要死了,好在大夫来得及时,这才保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