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也就在这个时候,边城,有人一大早就来拜访余致远,抄了骄阳先生的文章来给他看。

京城中,也有人一大早登了韩青溪的门儿。

韩青溪接了文章一看,就不由连连赞叹:“好文章!!”

骄阳先生留传于世的文章,一开始只有写陈家“父不教”那个,文风大气温厚,这一篇也仍旧如此,但小细节处,颇为动人。

要知道,有很多人是轻视这些做工的匠人的,但这文章,却并不是在写匠人如何辛苦,而是在写商贾、江湖人、武道高手等等,如何亲历其苦,红尘炼心,有了什么感悟。

于是就显得格外有代入感,格外的打动人,而且文中充满了“明君在位才有这样的百姓”“有这样的百姓大盛必定盛世绵延”种种的主旋律,让人心潮澎湃。

韩青溪本来就是个性情中人,当场就拿起笔来,写了一篇。

而这一幕,在京城数处发生,甚至连宫里,都有人抄了一篇,拿去给武宣帝过目。

太子看了两遍,施下礼去:“父皇,儿臣想去雍州。”

武宣帝皱了皱眉。

太子是个极为儒雅的人,才华满腹,但武上就平平,但武宣帝虽重武,却从不轻文,所以对这个儿子也很器重。

只是太子为人内敛,从不争锋冒头,所以就显得平庸了些。

出去历练历练也好。

武宣帝便允了。

沈昼锦并不知道即将有个太子堂舅驾到,她回了这儿,一大早去跟师父叨叨了一会儿家里,然后才准备去画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