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烨之的意思许忠杰不是不懂,但他已然上了年纪,若不趁着还能领兵时,多多提携儿子和女婿,只怕等他年纪再大些,想要再提携恐怕就难了。
不过,许忠杰最后还是听了许烨之的话,一是许家现在确实是有些招人眼,二是,人年纪毕竟大了,一家人健健康康的还是很重要的,许忠杰真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故而,朝议时,皇帝问谁可领兵讨逆,许氏一门保持了低调。
皇帝对于这一现象也比较满意,他虽然嘴上不说,但对于许氏一门在军中的威望还是忌惮的,此次许忠杰如此上道,皇帝大人表示心情很好。
心情很好的皇帝,最终点了博阳候辅国大将军郑威作为此次讨伐的主帅,并领兵十五万,抵御匈奴人的入侵。
事情到这里也算皆大欢喜,可是事情并不是到此结束。
出征没两个月的博阳候刚与匈奴人遭遇便吃了败仗,折损了一万余人。随着军情奏报到来的,还有博阳候请罪的折子,博阳候虽然一边请罪,但还是在折子里表达了驱逐鞑虏的决心。
皇帝大人虽然对博阳候刚遇敌便吃了败仗有些不满,但两军对战之际,也不是能说换主帅便换主帅的,故而,皇帝也只能下了申饬的旨意,要求博阳候务必将匈奴人杀得哭爹喊娘不可。
然而,事情并没有朝着大家期盼的方向进行。
又两个月,博阳候大大小小的败仗吃了不知凡几,上的请罪折子也没有了之前的斗志昂扬。
皇帝大人简直气急,不过他也知道博阳候怕是顶不住匈奴人的攻击了,故而,再次上朝,皇帝便将增兵事宜拿出来商议。
虽说是商议,但文武百官都知道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区别只在于该由谁领兵而已。
区别于上次满朝文武的积极踊跃,这次的朝议显得有点冷清,究其根源,一是文官集团哑了火,二是文官集团隐有分成不同观点的趋势,三是,武将对于匈奴人的战力也有点没谱,虽然他们不怕死,但这年头谁没事愿意去死!
见满朝文武如此这般,皇帝大人内心不由一阵气闷,但他此时却也没办法。虽说他是皇帝,是天下至尊,但他想坐稳皇位,就不得不倚靠这些文臣武将,尤其是在国家不稳的时候。
皇帝大人忍着心中的气闷,柔声开口问道:“众位爱卿可有觉得合适的人选?”
皇帝大人的话很阴险,不问是否有愿意领兵出战的,而是问大家觉得是否有合适的人选,这样即便没有自荐的,皇帝大人还可以点几个文官问问谁比较合适。
不过,即便皇帝大人如此说了,也没有人站出来举荐。毕竟这事到现在已经不是什么香饽饽了,举荐谁都是得罪人的事。
皇帝大人也料到了会这样,因此也并没指望谁能站出来说点什么。直接点名道:“蔡太傅,你以为何人可以当此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