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叫我小弟弟!”
“知道了知道了,小拾!”
从船头看见寇仲伴着虚行之走远,只剩了徐子陵和师妃暄在一旁漫步,萧拾顿时急了,埋头向下冲,无尽一把拉住他:“干什么啊你,坏人姻缘是要下地狱的哦!”
蔫拾急道:“我再不去陵哥要给人拉去做和尚了!上次我不在洛阳的时候她就给陵哥讲什么小道童的故事,陵哥还很有感悟的样子呢!那故事分明在说,这世上一切都是虚妄,要勘破世情才能解脱……哎!你放开我啦,陵哥做了和尚你拿什么陪我?”
“可要是万一这次他们在谈情说爱呢?”
“谈情说爱也不找她!”
“小声,小声!”无尽道:“不如我们去偷听?”
萧拾想了想:“好。”
如碧玉一般的一对人,男的俊美潇洒,女的淡雅如仙,但萧拾怎的都看不顺眼。
“正好我亦要南下,得知子陵经过此地,便来为子陵送行。”
两人漫步闲聊,另二人亦步亦趋悄然跟随。
听到师妃暄娓娓而谈,徐子陵连同偷听的两个人都不由惊叹师妃暄的博学和睿智。
萧拾在佩服的同时也急的直跳脚,他和徐子陵寇仲在街头长大的,能在白老夫子那里认得几个字已经是异数了,他也想跳出去将师妃暄驳的体无完肤,可他得有这个本事才行啊!他能听懂师妃暄说的是什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师妃暄正悠然道:“洛阳之称,始见于战国文献<战国策>,内有‘苏秦过洛阳’之语。自此屡被选为郡城,为我国文化经济的中心,北魏时只是佛寺便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原话)
“正是如此。”忽然一把声音插过来,却是无尽跳了出去,萧拾气得咬牙,这个叛徒!谁知他第二句却石破天惊:“是以北魏太武帝才会有灭佛之举。”
这句话惊到的却不止是徐子陵,更有师妃暄,萧拾却若有所思。
无尽继续道:“北魏全国有寺庙四万所,僧尼三百万人,占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还多。僧尼只念弥陀,不事生产,民生本就多艰,却要供养三百万人的僧尼,还有庞大的朝廷、军队和皇室的开支,便有更多活不下去的人托庇佛寺,僧尼数量进一步膨胀,长此以往,如不灭佛,便要灭国。”
师妃暄如遭雷噬,她虽然知识广博,但碍于时代的目光,这个时代很少会从经济的角度去分析政治事件,她出身佛门,提到历史上数次灭佛,均以法难称之,归咎于统治者暴虐无道,亦或魔门猖獗,从未听过这样的论调。而偏偏无尽的话是中华千年智慧的结晶,让她无可辩驳,竟隐隐感觉到,这才是真相!
作为佛门中人,这让她如何接受?
佛门太过昌盛,会导致灭国?统治者为免灭国才灭佛?这怎么可能?这绝不可能!佛门苦度众生,怎么会给百姓带来苦难,这绝不可能?!
她一时心乱如麻,甚至惊恐万分,连徐子陵几人告辞离去都不曾留意。
作者有话要说:
这是给没有看过原文却对“小道童”的故事有点兴趣的人看的,我把原文给粘过来了,其实看不看无所谓啦!————
师妃暄似是一点不介意被他在不足两尺的近距离欣赏,玉容静如止水,轻轻道:“有人问和尚道:‘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和尚答道;‘用功。’又问:‘如何用功?’和尚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于是问者大奇道;‘一切总如是,同是用功否?’和尚答道:‘当然不同,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接着澄明深遂的眼神迎上他的目光,柔声道:“这故事有趣吗?”
徐子陵深深瞧着她,感受着她一尘不染的平静心境,点头道:“小姐的故事深含至理,不过首要条件却需把自身从众人的凄苦中完全抽离,始能达到这类无欲无求的情况,进而探讨人生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极端解放和自由的境界,类似庄周老子的自然无为,本来无事的追求。可是除非能像小姐般割断世情,否则怎能无情呢?”
师妃暄秀目闪过讶异神色,旋又回复平静,轻柔地道:“徐兄果然是具有大智慧的人,难怪可掌握〈长生诀〉的窍要,又破解开和氏璧深埋千古的秘密。徐兄刚才的问题,只在不明白本身的真识真性,本来具足的至道。徐兄想听另一个故事吗?”
徐子陵苦笑道:“我现在根本没有听故事的心情,不过小姐的故事实在太动听了,使我也变得难以自拔,只好身不由主的洗耳恭听。”
师妃暄移开目光,重投在下方的流水中。瞧着一艘小舟,载着男女老幼一家大小,在夕照的彩霞下逐渐远去。
“不许叫我小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