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放“哈”的笑出了声:“如果我让你传话,你能把我的话都一一说清楚吗?”

赵成登时不做声了,乖乖地跟着贾放出门。

贾放去百工坊见工匠,可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与工匠们“地位有别”。他这纯粹是职业习惯,以前在现代社会身为设计师的时候,与工匠们的联系就非常密切。

如果说设计与建筑是在绘制一幅立体的画,工匠们就是设计师的手和画笔。贾放对工匠们秉承着天然的尊敬,也盼望能从工匠们那里得到重要的灵感。

再说了,他现在的身份不过是一介公府庶子,又不是什么金贵人物,所以贾放自己是一点儿“偶像包袱”都没有——可就这么走在大街上,尤其是人来人往的闹市里,贾放身周的回头率特别高。人人都会回头来看这么个风度翩翩的小公子,倒令贾放一时有些不习惯。

到了百工坊,任掌柜一见到他就双眼发亮,抢着迎上来:“贾三爷,好久不见!”说着一揖到底。

贾放说了他要见铜匠,任掌柜满脸堆笑地应了,请贾放去后院。

“您先在这里稍候,吃杯茶!我这就叫人去。”任掌柜将贾放带到后院一间静室跟前,亲自为贾放打了帘子。

贾放只觉得眼前一亮。

这是不大的一间静室,仅在正南面开了一扇圆形月洞窗。天光透过窗上的薄绵纸透进来,将室内照得透亮。

静室内,无论是器物还是装饰都十分简单,四面墙壁都是四白到地,室内只放着一张长桌,一张座椅,两张圆凳。北墙跟前有一座书架,架上垒着满满的书。

长桌上除了笔墨纸砚之类,另外摆着一盆盛开的水仙。贾放这才醒悟,他进屋的时候闻到了一股子若有若无的香味,清雅悠长,感情是这水仙的味道。

这间静室的布置雅致到了极点,却很合贾放的胃口,以至于他进了屋子之后就像进了自己家一样,只觉无处不自在,整个人毫不拘束。他自管自去北墙跟前的书架上,挑了一本书出来,托在手上,看了扉页,见是一本宋人笔记。

这时他身后响起脚步声。一个小道童进来,将一整套茶具放置在长桌上,随后默不作声地出去,转眼又提了一只小银铫子进来,慢慢烫洗茶具,慢慢沏茶。

少时那童子沏好了茶,躬身请贾放品用。贾放应了,见到那童子烫了一对茶碗,心说这“百工坊”给工匠的待遇确实不错。

他伸手取了一枚茶碗饮了,只觉得这茶水微苦而香味幽淡,唯有全部饮尽之后,才能从舌根处隐隐约约感受到一点甘甜的味道。

“好茶!”贾放从来没有喝过这样的茶,登时赞了一句。

这时有人从贾放身后进屋,朗声笑问道:“果然好茶?”

贾放放下茶盏,转身看时,却见到一名眉目清朗的年轻人,穿着一身式样寻常的月白色道袍,头上梳着道髻,缓步走进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