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村里就再没有别的出产,可以拿到集上换钱的吗?”贾放依旧好奇不减,他又顺嘴问了一句,“我看村中好似……不缺银两啊?”

他口中说的“不缺银两”自然是指村中女性大多佩戴着亮闪闪的银饰。

“三爷,您有所不知。”老村长还是那句话,“我们这里确实不缺白银,可是这白银,它不好使啊!”

贾放恍然大悟:敢情刚才赖大与村民交涉的时候,人人口口声声说几吊钱几吊钱,并不是什么习惯使然,而是在这远离京城的穷乡僻壤,铜钱比白银更适合流通。

贾放的推测并没有错,在桃源村附近,当地居民与往来商贾,交易时首选用铜钱。一来多是小额交易,银子根本就用不上。白银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不便分割、成色有差别、可能会造价等诸多问题。在桃源村一带,铜钱与白银的兑换比例也与京中天差地远,一两白银能够兑得的铜钱比在京里要少得多。

这样一来,桃源村既不产铜,又不拿别的出产与外界交换,那可不得指望着每年荣国府支援他们铜钱吗?

这也难怪桃源村的村民就为了区区二十吊钱而受制于赖大这样的刁奴——毕竟那是他们最急需的东西。

出于这个原因,荣国府每年都有一名管事来桃源村,并且给村里人带来一些他们急需的铜钱。以往都是三十吊,这次被赖大又昧去十吊钱。如果这次不是贾放派人问了出来,谁会知道荣国公那头竟然给的是四十两白银?

贾放与老村长进行了一番长谈,深知桃源村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单一型经济,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村里与外界缺少经贸交流——穷得只剩粮食。

敢情这才是人间真实啊!

陶渊明笔下田园牧歌式的桃花源只是一个想象中的乌托邦,真实世界里的桃源村却有各种各样的烦恼——

“但是,”贾放还是没能完全想明白,“你们手上有粮,如果真的缺铜钱,难道就不能把这些粮食都背到集上去卖,甚至不用铜钱,直接换盐、换农具、换你们需要的东西吗?”

在一切货币手段出现之前,老祖宗们不是还有以物易物这一招的吗?

谁知老村长坚定地摇了摇头,格外庄严地说:“不,这里的田地都是归属于荣国公他老人家的田地,收下来的粮食也都是他老人家的粮食……”

说到一半,老村长才想起来这些田地现在都已经改在贾放名下了,赶紧放缓了语气,说:“当然,现在都是您老人家的了!”

被迫成为“老人家”的贾放,哭笑不得地听老村长继续义正辞严地说:“我们替您打理田地,您除了给我们口粮,还每年命人送钱给我们……我们哪里还能动用您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