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着,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刘士林安抚了一个个怒气冲冲的大粮户,同时将刘家当初收的好处退给对方,同时也拒绝了一切要刘家进一步赔偿的请求。

“请你记住,无论上头是姓袁还是姓贾,都不会永远留在这武元县,而我刘家,才是真正扎根于此,世世代代在此讨生活的人家。”

刘士林的意思,无论是袁化还是贾放,将来总有一天任满要走的,到时不还依旧是他刘家的武元?

这番说辞,也还真的说动了不少人,令刘家的损失不至于太惨。

但是,刘士林也没有想到,贾放并没有收手,而是继续盯上了一项记在鱼鳞册上,却又不用缴粮的土地:“诡寄”。

武元县的“诡寄”,大多寄在本县各举子、生员、吏丞、里长名下,田主只需交一点费用,就能让这些田产在表面上易主,从而无须缴纳粮食。

谁知贾放把这些名下挂了很多田产,却从来不用缴纳一分钱粮的人都请到了他的节度使府署,先将各人的头衔吹嘘了一通,最后说:“正是因为国家体恤各位,为国分忧,或忙于教书育人,或忙于地方政务,无暇耕种,因此免去了各位因为占有土地所要缴纳的钱粮——”

县里的举子们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句:“皇上圣明,贾大人圣明——”

这府署里登时回荡起这样的喊声。贾放支着耳朵听着,似乎很受用。

谁知他再开口的时候,却笑着说:“我一点儿也不圣明,我其实就只是个精于数算的普通人,算出来各位的土地和钱粮……好像有点儿不大对。”

众人皆傻眼。

贾放继续说:“国家免去你们的钱粮,却从来没有说过,你们可以拥有这么多的土地!”

“已经比本县最大的地主都还大了!”

“这么多的土地,你们耕得过来吗?”贾放问。

花厅里的人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作答。但是不答又不行,终于,有人鼓起勇气勉强答了一句:“学生……学生是雇人耕种,耕……耕得过来。”

贾放听到这里,他那一张漂亮的面庞上笑容便更盛,轻声道:“那这样一来,岂不是有违国家免你们赋税的初衷了——朝廷只道是你们无暇耕种,但是你们这些人如今却是……都耕得过来!”

众人又傻眼:贾放这逻辑,一点儿毛病没有。

终于,有个年长的老生员颤抖着问:“贾大人,您的意思是……”

贾放一直在等这句话,登时笑道:“本官的意思是,本官一直想要兼顾双方,两全其美。所以本官会给你们每位留一定的土地,在这个限额之内,你们可以免缴赋税。但是在这个限额之外,为防各位终日为国操劳,无暇耕种,本官会征用所以这些土地,交给别人去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