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早就上京备考?

不会专门投亲奔友来的吧。

想到自己有可能就是乔简提前进京城的主要目标,楠笙整个人都不好了。

楠笙对乔简的看法丝毫没有夸张的地方,乔简此次进京还真没揣什么好意。

当然了,此时的乔简还不知道楠笙正在走钢丝,如果知道了,这位怕是不会先到荣国府,而是直接搞个拍卖会,先将楠笙卖个好价钱再论其他。

这也是楠笙的幸运之处了。毕竟这种超写实画没看到真画的人,就算荣国府的下人将一草原的牛都吹上天,也不会有多少人相信。而那些看过画的人,又都是权贵女眷以及跟荣国府走的比较近的贵族男宾,那些人的身份又岂是乔简这种地方小举人能接触到的。

因此这一时半会儿的,乔简还真不知道自己这位嫡出妹妹干了一票什么样的买卖。等他知道的时候,他那个心眼同样不算太美好的嫡妹也给他送了份终极大礼包。

本朝延用前朝的某些官场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但举人若是有人脉,只要去吏部注明候官手续,便可以静待授官,而不必再赴春闱。

举人为官起点比进士低,将来的发展也没有进士稳快。所以一般的读书人都会先让自己尽量参加春闱,在屡试不第后再走这条路。

洪武帝年间,有一年春闱只录取了五十来人。细细算下来,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春闱录取人数最多那年也不过二百多人。

不算往届举人一同赴春闱上考场,光是应届举人的人数和春闱录取人数都能达到20比1的比例了。

这还是最含蓄的算法呢,毕竟实际上60比1,80比1都不算夸张。

能考上举人的读书人那都是各省在读书方面数一数二的人物,可以说全国的学霸都在参加一个就职考试,那壮观的程度可想而知了。

千万人去闯独木桥时,总有人想要走一回捷径。心气没那么高的,自然也就对举人为官的保底收秋工作有了期待。如果这个保底工作再有一些上岗保证,那怕是不少人都要摧眉折腰事权贵了。

乔简的亲生姨娘习得一身内宅阴私的手段,业务能力杠杠的。到了乔简这里不知是言传身教还是骨子里带着的某种天性,总之这个人也是个利益至上的人。他就想要利用这份血缘关系走一回捷径。

大户人家的内宅,外男进不得,但女人却是可以进内宅给自家嫡出的姑娘请个安。所以乔简不但提前上京城了,还带上了他那位亲生姨娘。

娘俩个都有一种小强精神,哪怕那年乔母丧事时吃了贾家下人不少挂落,但这两位也没放弃通过楠笙勾搭权贵的心思。

没办法呀,谁让朝里有人好办事呢。往往人家一句话,就可以让他们少奋斗几十年。跟可见的利益相比,脸面算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