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对于走的很缓慢,就怕十八阿哥病情加重。留下监国的四阿哥和八阿哥和其他阿哥也带着擅长儿科的太医匆匆赶往塞外迎驾。尽管如此小心翼翼,胤祄的病情还是再度恶化,这次发病比之前更为凶猛,持续的高烧不退让太医们束手无策,回天乏力。

刚刚在旅途中度过八岁生日的胤衸,最终还是不幸夭亡了。老年丧子,令康熙十分的伤心,而随行的皇子中,除了匆匆赶去的四阿哥和一母同胞的十六阿哥,大多数人对这个十八弟的病情有些无动于衷。

尤其是皇太子的胤礽,在自己的小弟弟生病的时候,不闻不问,甚至继续跟蒙古亲王纵情欢乐,连胤衸病死了,也看不出他有丝毫的哀伤。

康熙觉得心寒,他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感受过父爱,以己度人,当了父亲后,在自己的儿子们身上倾注了无尽的父爱。虽然平时会有偏爱,但大多数时候他都尽量一碗水端平。

现在这些儿子们对自己的手足同胞竟然如此冷漠无情,这实在是出乎他的意料。一向以“仁孝治天下”的康熙失望了,尤其是对被他寄予厚望的胤礽简直是失望之至。

屋漏偏逢连夜雨,十八阿哥的死像是一个□□,九月初四,在布尔哈苏台,康熙废了立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回到北京后,废太子胤礽被幽禁在咸安宫。

废太子的时传回京城后,太后病了一场,元春劝了她很长时间:“太后,皇上做事自有自己的考量,您还是别太担心了。”

太后提起太子胤礽很痛心:“太子这些年是越做越错,一步错步步错......哀家别的不担心,就担心玄烨的身子,太子是他亲自教养长大的,废太子最难受的怕就是他了。”

康熙回宫后,病尚未痊愈就来了慈宁宫,太后看见消瘦了不少的康熙哭的泣不成声。母子俩是抱头痛哭,哭完老太后反过来劝他:“胤礽是有错,你是他亲老子,罚他是理所应当,哀家不劝你什么。只担心你啊,你看看这才多长时间,你就瘦成这幅模样?你这是在剜哀家的心呐。”

这大清最尊贵的母子俩唠唠叨叨说了很长时间,等康熙走的时候太后发话了:“你整日的政务繁忙,还不按时吃饭、吃药,哀家把元丫头派过去,替哀家好好看着你,等你什么时候养好了身体,还得把人给哀家还回来。”

就这么着,元春从慈宁宫暂时跳槽到了乾清宫,成了康熙身边掌事的大宫女。宫里的那些娘娘们一个两个看她的眼神就跟刀子似的,觉得她肯定会借机上位。

元春在乾清宫那真是夹着尾巴做人,在慈宁宫太后宠她疼她,到了乾清宫,康老大可不好说话,好在总管李德全处处提点她,才让她很快就在乾清宫站稳了脚跟。

她跟刘御医学过一些医术,这是宫里人尽皆知的,给康熙熬药的活就落到了她的头上。熬药不难,关键是让康熙喝药难,每次熬了药,他都说放着吧,等会儿就喝,结果一等二等,最后根本就没喝。

元春急死了都,这康老大的病不赶紧好,她啥时候能回慈宁宫。没办法只能把太后这面大旗给扯出来,喝药的时候元春就端着碗紧盯着。

为了让康熙赶紧养好病走人,元春拼了,熬药的水都换成灵泉水了。为了让康熙喝药那是斗智斗勇,有李德全帮衬着,喝药这事儿算是解决了。

元春以前在慈宁宫每天都要给太后炖药膳,来了乾清宫这习惯也没改,炖好药膳让小太监给太后送去。她在询问了刘御医康熙的脉案后,偶尔也会捎带着给这位大BOSS炖一盅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