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衡在宫学之中,学业只能说是平平,他不喜欢从那些圣人之言中穿凿附会,硬是要想出什么微言大义来。像是诗经开篇,明明就是一首情诗,谁知道怎么就能解读到所谓的后妃之德上头。

但是,等到开始做策论的时候,顾衡上辈子的见识就有了作用,他总能够想到一些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不适合这个时代,只能稍微借鉴一番,而有的,差不多就能直接拿来用。

“也就是说,朕这个小舅子其实是个实干的材料?”圣上翻阅了一叠文章,露出了饶有兴致的神情。

侍讲学士张桢点了点头,他是前几年才被升为侍讲学士,进入宫学给皇子讲学的,他是户部侍郎张淳的侄子,不过因为他生父早逝,寡母带着他就依附大伯生活,张淳待他如亲子一般。张桢也争气,不到三十就中了进士,在二甲前列,之后就考中了庶吉士,因为一次上书被圣上看中,破格提拔成了翰林学士,他还算是年轻,因此行事颇有锐气,不像是其他那些先生,一个个都是一副四平八稳的模样,对于顾衡这种在正统经学上头表现平庸的学生很少关注。

张桢在发现了顾衡的才学之后,颇有一种见猎心喜之感。会读书的人这年头真不少见,但是能做事的读书人,就不那么多了。在张桢看来,顾衡的想法天马行空,虽说颇有一些很是理想化,但是,他毕竟是个孩子,也没真的看过外面的世界,有些理想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他的思维方式跟其他人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喜欢空谈,搞那些大话空话,而是更倾向于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点真的比较难得。

圣上也喜欢能做事的人,做皇帝的,最好身边各种人都配齐了,溜须拍马的让自己开心,能做事的让自己省心,能打肯杀的让自己安心,至于那等喜欢忠言逆耳的,嗯,心情好的时候,这是可以给自己搏一个虚心纳谏的名声,但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这种人就是给自己添堵了!所以,言官可以有,却要知情识趣。

溜须拍马的人,个把两个就够了,再多就没什么意思,让自己失去判断力,能打能杀的也别太多,太多了自己也不放心,但是能做事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这天下这么大,要是官员都是那种尸位素餐的,那么皇帝屁股底下的位置也不安稳,但是若是都是那等能臣干臣,那就很爽了。

“可惜年纪太小了!”圣上顿时有些遗憾,“不过,他跟太子差不多大小,日后正可以留给太子大用!”

听到圣上这般言语,张桢低眉顺眼,当做什么也没听到。哪怕自家堂侄张奕在给太子做伴读,张家其实是不打算掺和到皇子之间的斗争中的,可惜的是,堂侄毕竟年纪太小,做了几年伴读,如今回家了也是太子长,太子短的,可见是被太子收服了。只是张奕就算是家里的长孙,也代表不了张家。

张桢根本没想到,圣上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他想要给太子一定的势力,总能想到别的办法的。不过,那是以后的事情了,张桢如今可还看不到那么远。

顾衡并不知道自己在圣上那里挂了名,如今除了写策论,顾衡就是在借阅宫中的各种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