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页

虽然赵安并没有直接说“一棵树”, 但是赵安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对于质量的要求。

在场的诸位负责人,不仅大脑足够灵光,脸皮也足够厚。

就算听懂了赵安的言下之意又如何,他们是带着真金白银般的诚意过来,他们不相信真的会有人对钱不动心。

“赵老板说笑了, 我们的牛乳收购可都是符合国标《生鲜牛乳收购标准》,这是国家制定的标准,自然是合格的。”

《生鲜牛乳收购标准(gb/t 6914-1986)》便是他口中的国标,于1986年制定,规定了收购鲜奶必须遵守的指标。

然而1986年,华夏才刚刚改革/开放几年。

当时华夏的奶牛养殖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对于当时的华夏人而言,牛奶就是奢侈品,是比猪肉还珍贵的存在,必须要通过粮票进行购买。

所有人们对于牛奶的品质根本没有过多的要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制定出来的《gb/t 6914-1986》, 对于新鲜牛乳的收购只有八个检测指标,其中第一项便是蛋白质。

在执行过程之中, 蛋白质含量成为判断牛奶是否合格的主要指标。

聪明的人类很快就发现了朝牛奶中添加某些化学物质,便可以提高检测的蛋白质含量。甚至还可以同时添加清水和化学物质,一样能够通过检测。

赵安也说不清到底是人性的贪婪还是检测指标的宽松导致了那场人祸的发生。

“我们的目标是让全华夏的人都喝上牛奶,我们也不容易啊。每个公司的牧场就那么多,免不了要从散户的手中收购牛奶, 制定标准太高了,我们也没有办法收购到那么多牛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