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东窗事发

守藏(下) 玄色 5211 字 2022-09-03

早春的南京,阴云不断,细雨连绵。

胡以归虽然穿着从北平带来的棉衣,依旧抵挡不住那丝丝缕缕的寒气入侵,冻得他一直在打寒战。

南京真是讨厌,怪不得当年明成祖朱棣非要迁都,这破地方的气候谁能受得了啊!

胡以归坐在茶馆里,一边哆嗦着手写着关于南京的观感,一边抽空抬头观察着巷子里面的情况。

跟丢了国宝,实际上已经是他的一个很严重的失误。

他虽然没见过故宫里的国宝存量,但估摸着类似于这样的南迁至少还会有个五六次。可是即便他现在启程回北平蹲点,也依旧混不上南下的专列,甚至专列下次有可能都不会经过南京,直接开往目的地了。

胡以归肯定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他开始想尽办法,打听国宝的下落。只是那晚所见,包括他之内的所有探子都一无所获,就算他再怎么努力也没有丝毫线索。

但作为记者,他坚信天下没有无缝的鸡蛋,就看是否能够用对方法。

胡以归停下笔,把小本子翻到一页,最上面写着方少泽的名字,接下来一整页都是关于这位方长官的资料。胡以归把目光放到“未婚妻杨竹秋”这六个字上,用笔画了好几个圈。

负责押运国宝南迁的方少泽最近不见人影,自然是去安置国宝了。所以最好能从他的未婚妻那里撬出个一言半语,他就不信对这位娇滴滴的未婚妻,那位方长官离开数日会一个字都不交代。

这几天胡以归已经摸清楚了杨竹秋杨小姐的行动规律,知道她和朋友们约着喝完下午茶之后,会沿着这条小巷走出来到街口上车。因为这条小巷太窄,车子根本开不进来。

而这不到两分钟的步行路程,也就是胡以归能够接触杨竹秋的唯一机会。

巷子里传来了莺莺燕燕的软语欢笑声,胡以归立刻掏出几块银元拍在桌子上冲了出去。正巧看到杨竹秋挥别了朋友们,笑着往巷子口走去。

“杨小姐你好,我是《光华日报》的记者胡以归,我想就国宝南迁一事对您做个采访。不知道您是否知道国宝曾经在南京城外无故搁置了一个多月风吹日晒被雨淋?您的未婚夫方少泽先生是否有跟您提到过国宝南迁的事情?您是否认为您的未婚夫可能会对国宝南迁路上的被抢劫事实真相进行隐瞒……”胡以归记者模式全开,几乎是不喘气地连续轰炸提问。

他知道自己这样不好,有可能这样尖锐的态度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可是压抑了多日的焦躁却在这一刻喷薄而出,像机关枪一样“突突突”地说了个不停。

胡以归就这样追在杨竹秋的后面,直到后者停了下来,他才发现这不到两分钟的路程已经走完,他们已然走到了巷子口。

杨竹秋回过头,精致如画的脸容上意外地没有任何被冒犯的怒火,甚至还勾起了涂得殷红的唇角,朝他轻笑道:“第一,你口中的那个方少泽,还不是我的未婚夫。”

胡以归愣住了,心跳得飞快,也不知道是被对方美艳绝伦的容貌所震撼,还是被她异于常人的反应弄得措手不及。

“第二,任何一个绅士都不会对一个淑女这样没有礼貌地追问,很失礼。”杨竹秋克制而又优雅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眼角眉梢都带着与生俱来的高傲。

胡以归的脸“唰”一下就红了,他是最优秀的记者,坚信所有公民都有知情权,有言论自由。但他从未和杨竹秋这样的女子接触过,对方仿佛天生就带着一种矜持的高贵,即使什么都不做,只是站在那里,就让人有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此时,杨家的轿车已经开了过来,平稳地停在了他们身旁,司机跳下来恭敬地给杨竹秋拉开了车门。

胡以归下意识地想要再说些什么,但又想到自己这样已经足够冒失的了。一个未嫁的姑娘家,关注的都是花花草草和时尚饰物,又怎么可能知道他问的那些事情?

就在胡以归打算目送杨竹秋上车离开时,后者却纤手搭着车门,朝他回眸一笑。

“你说……你是记者?”

“是……是的!”

“哦?那我这里有点有趣的事情,我们倒是可以聊一聊呢。”

孟谨言把数个被封条封好的锦盒依次摆好在架子上,又在本子上记好标号,顺便查验一下之前放在这里的玉器,确定了一个都不少,封条粘贴完整,这才站起身来。

今天已经是他们来到上海之后的第二十天,前天又到了一批南迁的国宝,这次也是方少泽和岳霆两人负责押运安排的,人员基本上和之前没有什么变化,留守北平的依旧是那些人,但他的父亲孟袁兴却跟着专列来到了上海。

因为书画组的国宝数量虽然多,但并不占什么地方。第一批南迁了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剩下的那部分挤挤再运一次就能运完了。既然书画都运完了,孟袁兴留在北平也没有什么意义,便带着孟母随着这批国宝一起南下。

孟谨言很高兴,虽然他不善言辞,不能像同胞弟弟那样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意,但一家人的团聚,已经让他身心放松,做事都觉得轻快许多。

上海小楼里的收藏机制已经日趋完善,尽管是个暂时存放国宝的地点,最后还是会运回南京,但谁知道南京的朝天宫什么时候修好。在修好之前,国宝们要一直待在这里,自然要重新规定收藏机制,因地制宜。

国宝里最珍贵的一批文物,统一被放置在小楼的第五层。这一层每个库门都装有警铃,一旦有外人入侵进行了违规操作,警铃就会立刻响彻整个小楼,看守的士兵们会第一时间赶到。除此之外,每个库门都有两把锁,一把锁的钥匙由故宫博物院的秘书处保管,而另一把钥匙则由该库房存放的古物组负责人保管,每次开库都会由两方面派人一起入库,否则无法进入。

当然,最后加固两把锁的,都是库房里已满,只需要一周常规查看一次贮藏情况,或者有下雨等异常天气时临时查看才需要开门的库房。

孟谨言把这次国宝南迁而来的珍贵玉器依次整理好放进库房,在秘书处的同事检查完毕之后,两人共同锁上了这间库房的大门。孟谨言把他负责的那把钥匙贴身藏好,用手拍了拍。

“谨言,你那边弄好的话,过来帮我们一下。”应该是听到了他们这边库房门落锁的声音,王景初在隔壁的库房求助道。

孟谨言应了一声,快步走了过去。

这间库房堆放的是图书馆的古籍,比起玉器要娇弱许多,布置也都完全不一样。

存放古董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四防,防火、防潮、防蛀、防盗。对于古书而言,就更为精细。

防火就是严禁烟火,禁止抽烟,不能点煤油灯。这七层楼里全都布了电灯电线,他们已经把破损的电灯泡换下,如今一开灯就如同白昼。防潮是个难题,南方的潮湿空气对于北方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听说到了雨季和夏季更可怕。现阶段也就只能用木架把箱笼底部垫高存放,而且不靠近墙壁以防洇湿。等更潮湿的时候,木架下面也会撒石灰吸潮。防蛀就是放樟脑丸,有些存放书籍的盒子本身就是樟木书盒,还好一些,就是不知道南方的虫子会不会比北方还厉害。而防盗则是和其他古董一样的措施,不过王景初有时候也打趣,周围这么多库房里有金银珠宝,就算来个大盗,也不会瞄着又沉又不好带走处理的古籍。

孟谨言进去的时候,王景初的身边正堆了一摞的樟木书盒,有几个人也在帮忙整理。孟谨言把自己手里的册子放好,按照王景初的吩咐把书盒搬到架子上。他瞄了一眼书盒上的编号和字,便知道这是一批珍贵的宋本。

宋本就是宋朝的雕版刻本,也称宋刻本或者宋椠本。自从唐代雕版印刷发明以来,唐中后期的书籍都时兴如此印刷,在五代十国时期更是兴盛一时。这两个时期的雕本传世固然十分罕见,但除了历书和韵书之外,传世的大多是佛经。所以儒家经典旧刻,宋本乃是首屈一指。后期不断翻印翻刻这些经典书籍,难免会有疏漏错误,都是以最古老的宋本为对照,以此来纠正改进。再者宋本从排版、字体、纸张、用墨都极为讲究,早在明朝,宋刻本已有“寸纸寸金”之说。现在在市面上,宋本都是按页卖的,成本的更是孤品,即使品相不好的也都堪称天价。

故宫博物院之中的这批宋本,都是来自于清宫内藏。据《石经考文提要》记载,本来清宫内藏的宋本还堪称丰富,结果嘉庆乾清宫一场大火,所幸存者,十之二三。

他们现今手中仅存的这些宋本都是随着第一批国宝来上海的,虽然没有放在最后一节货厢里像《四库全书》那样被劫走折腾,但依然是在南京浦口火车站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放置了一个多月。王景初现在都是每隔一阵就要打开检查一下,随时晾晒,确保可以度过这潮湿的雨季。

孟谨言虽然是玉器组的,但因为自幼随着书画组的父亲孟袁兴,当然也懂得如何对待这些娇弱的古籍。有了他的帮忙,再加上宋本本来也就没有太多,这次检查没多久也就完成了。

王景初把最后一盒宋本放好,凑近了闻了闻里面的味道,露出沉醉的表情:“呼,本来残留的宋墨味道就很少了,希望下次打开的时候不要有更重的霉味。”

孟谨言看到他的样子都习惯了,真不知道书墨夹杂着霉味和樟木味道有什么好闻的,图书馆的这帮人各个都对书墨味道上瘾,甚至像王景初这样痴狂的,光用鼻子闻就能闻出是哪个朝代的书。在闲暇时候,孟谨言还曾经围观过他们图书馆内部的这种猜谜游戏,只凭鼻子,王景初就能干翻所有人。

当然,这种方法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但孟谨言不得不承认王景初的鼻子要比其他人好使得多。至少在南京的时候,每次都能找到好吃的。

锁完库房,孟谨言和同事们一起下了楼,不约而同地往三楼而去。

现今小楼的三楼是各个组的办公室,几乎就是照着以前西三所的修缮室弄的规划,就是面积要小了许多,许多设备物品也不全,都需要陆续添置或者等国宝南迁的时候随专列带过来。

在他们路过书画组的办公室时,孟谨言居然听到了自家父亲怒吼的声音,顿时一惊。

要知他父亲多年习字,修身养性,戒骄戒躁已经达到常人难及的地步,这可以从把他们兄弟俩起名叫谨言慎行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孟谨言从小到大都没看到父亲生过气,此时骤然之下听到父亲的怒吼声,几乎怀疑自己在做梦,下意识地就掐了一下王景初的胳膊。

“哎哟喂!好疼!你掐我干吗!以为自己在做梦就掐自己啊!”王景初嗷的一声,一蹦三尺高。不过他也知道孟谨言为何这样,毕竟孟父是他们一致认为的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