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宁来这个世界这么久,虽然乡下山里的景色也很美,但是这样的人文的美丽却格外不同,这样的氛围也和自己前世在景点看到的不一样,虽然这些花花草草效果就跟前世乡村旅游的一样景色,但是人文的是不同的。
见到自己稳重的小徒弟控制不住的惊艳,刘方杰颇为自得,庄子花费了他极大的精力,这个庄子也是附近远近闻名的。
就连谢宁都变成了小土狗一样,谢老三他们就更控制不住了,谢老三想,这样的房子,也不知道要花费多少,要是自己家,想到这些,连忙打住,不敢想。
李氏见大家都慢下来了,就先进了庄子,安排食宿,刘方杰索性带着几人往廊碑下面去了,打算一边讲一下这些文章,顺便介绍一下这些文章的主人。
只见第一块碑上第一句就是“庆丰三年春……”谢宁一读,原来是仿《兰亭集序》的体裁写了一篇记载文。
正好刘方杰解释了此事,庆丰三年的时候,书院建设完成,在书院立了一座碑林,上面记载先贤的典籍。
当时刘家的庄子也在建设,正好当时请的诸位来讲学的先生也陆陆续续到了,刘方杰宴请众人,酒后,决定效仿书圣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集一样记载此事,诸位文人纷纷挥笔泼墨各自抒发此事,留下墨宝。
之后刘方杰顺势延请建设书院的名匠将文字刻碑留在刘家庄子,这就是这一从廊碑的来由。
刘方杰道:“这一块碑是黄先生的,他和我是同年,现在是济州知府,……”
“周先生,主治《易经》,淡泊名利……”
“李先生,治学严谨……”
如此这般,刘方杰细细的介绍了书院的先生,让谢宁不至于两眼一抹黑,留有墨宝的将,来书院晚的,没有留下墨宝的人,刘方杰也讲述。
谢宁认真的将这些一一记下来,这些关乎自己以后的求学生活,当然要认真对待。
直到李氏让人来请吃饭了,刘方杰这才停下,谢宁忙上前扶着师父,心里特别感动,一讲讲了这么久,嗓子都要冒烟了,都是为了自己,自己以后一定到好好读书,作为报答。
作者有话要说:字有点少,之后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