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的事说忙不忙,说不忙也容不得含糊。自己的直吏上司大理寺卿王肃年是根不折不扣的老油条。平日里见他对众位大臣都是恭敬有加,不冷不热的,真要哪位犯了事操办起来却是揉不得一点沙子,任你抬出多大的关系也使不得。
罗笙喜欢他这性格,不自主的亲近起来。起先这王肃年也是不温不火的,后来却慢慢疼爱起他来。看出罗笙聪明机灵,面上亲切平庸,实际下起手来不亚于自己当年,更是多有提点。
也曾委婉的问过罗笙是否有耳闻坊间传闻。i
被这小子以一句:“原来大人也有听八卦的癖好。”堵了回去。
和自己同期为官的老兄弟们谈论起罗笙来,也有说他是靠攀附两王起家的,也有说他有真本事,在南疆做过如何如何举措才官位至此的。
无论怎么说,罗笙才不过双十年纪就做大理寺少卿,确嫌年轻了些。转念再想,罗笙的老子是刑部尚书,这罗家也算得三代为官,皇上体恤老臣之子也不见得不可能。
老罗曾正经八百的提了礼物来拜托自己照顾罗笙,王肃年却笑说:“你这孩子我喜欢的很,不用你说自然也要多多提拔才对。再过个几年,待我告老还乡之时您这二公子怕是要成为我朝历代最年轻的大理寺卿也未可知。”
即将退朝,皇上却亲口点了罗笙之名,只传他下朝后到御书房伺候。
罗笙满头雾水也只得跟着众人一齐拜倒叩头恭送皇帝。
小太监已在外面侯着他,连和老爹或王肃年询问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带走了。一路上罗笙千百种想法来回闪烁,终究不得要领,干脆把心一横,去他娘的,兵来将挡水来土填。
有了这想头也就无所谓了,站在御书房外的回廊里东看看风景,西研究研究一众太监的眉眼步态,一时间也颇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