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这个强度的水泥用于建筑物修筑还行,修筑海塘的话,不出五年,肯定会些地方会被冲毁。

唐浩根听了她的话很是无语:“宋大郎可知朝廷对桥梁、河渠等的要求是多少年?”

宋玉延看着他,他道:“五年,五年内出什么大事,则追究督造之人的责任。而海塘……宋大郎又知道要求是多少年吗?”

宋玉延试探道:“五年?”

唐浩根道:“钱塘江海塘,年年被浪潮冲毁,屡毁屡修。明州也有不少散塘,皆由木桩、土等夯成,一年毁好几次,也是屡毁屡修。可是却很少追究过匠人的责任——因为压根便追究不来。”

更主要的是桥梁河渠等工程,是会将将工程督造者或是工匠的名字刻在上面的,哪一环节出了事,便直接问责那工匠。比如黄河决堤,往往会有很多官员被问责,可是却很少见海塘被冲毁,有大批人受牵连的,究其原因是朝廷重视河渠等水利工程,海岸工程在面对大浪时,也有些束手无策。

宋玉延沉默了片刻,然后才道:“我不能因为如此,便降低要求。”

习惯了工程质量要求是二十年起步的,突然降低到五年,她觉得很有压力。

唐浩根问:“还有更好的水泥?”

“有是有,不过得在工序上更加费心。”

唐浩根让宋玉延去做,他自己则先拿着成果去向宁直、范知州禀报。

二人被惊动了,也跑到那儿去看了一次热闹,范知州还组织了别的县令一起去。看得众人都是一脸懵逼:“本官只知道粘土与矿灰能粘合砖块,但是却不够牢固,可为何同样是粘土、矿灰,为何加了石膏之后,便能发挥如此作用?到底是如何想出这种法子来的?”

宋玉延觉得本国被称为吃货大国,一点也不奇怪,因为火药的发明是因为炼丹,石膏的作用也只被当成中药……或许正是因为百姓的吃货本质,限制了科技水平的发展吧!

____

在亲眼见证了水泥的作用之后,范知州赶紧上书朝廷,请求朝廷拨款给他修海塘。还将宋玉延“发明”的水泥作用等一并上书说了,当然,他也没提到宋玉延的名字,毕竟一个普通身份的百姓还不够资格出现在给官家看的折子上。

朝廷对“水泥”也颇为感兴趣,然而知道要制作出水泥,必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又犹豫了起来。

有的官员灵机一动:“若是将那水泥应用到河渠的修筑上,岂非能有效防止决堤?”

还有人认为:“这种法子应该上交给朝廷,不应该外传。若是能用在城墙修筑上,还怕那契丹人攻墙不成?”

官家见这些人越扯越远,只能开口把话题转移回到范知州的折子上来:“今日应商讨的是拨款给明州修筑海塘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