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页

但是宝钗偏偏想岔了,觉得这是丈夫对她有些不满的征兆。而对她不满的原因……莫非还是她娘家哥哥薛蟠前些日子惹出的祸事?

宝钗因此辗转反侧,直到腹中隐隐作痛,她……就更怕了。

凌晨时分,痛意依旧不减,她也只得请人去叫大夫了。作为一个从五品军官的妻子——宝钗的丈夫大她十余岁,那是绝对用不起太医的。

宝钗院子一阵折腾,自然瞒不过那位如夫人:儿子的元配和两个通房都没给儿子生下一男半女,因此这位如夫人万分在意宝钗……的肚子。

于是她听到宝钗这边的动静,急忙起身穿衣,匆匆跑到儿媳妇这儿主持起大局。至于西宁王妃和世子妃只想冷眼看看笑话,巴不得不必沾手呢。

大夫在天亮之时姗姗来迟,诊断了一番,只隐晦地提醒如夫人宝钗心事太重,并开了安胎的方子才告辞而去。

如夫人这会儿也不敢“招惹”儿媳妇,怎料宝钗刚刚休养了一个来月,北面就传来消息——正是林海与宝钗的丈夫联手全歼了北狄一支骑兵那回,可西宁王府最先听到的口信儿乃是宝钗的丈夫正遭北狄精锐围困,生死未卜……宝钗听说,肚子当即便是一阵剧痛。

在折腾了半夜之后,宝钗有惊无险地生下了个肥壮的男孩儿。这时,捷报也传到了京城。

宝钗躺在床上,看着如夫人抱着粉嫩的宝宝,口中还不时教训她几句,心中平静之余,也多少有些恼火自己的表现——实际上,如夫人说话也并不难听,也只是抱怨宝钗太年轻,经不住事儿,今后可好歹学着点儿。

等孩子满月的时候,宝钗终于盼回了孩子的爹。而林海一家也回到了京城。

而这个时候,京里的气氛已经不太对头了。

☆、第三回

宝钗还太年轻,也缺乏历练的环境,导致她在~政~治上嗅觉不够,但她两个婆婆却在与宫中贵人和京城诰命们数十年的往来,或者说交锋之中早早觉察到了一丝不祥之气。

西宁王府远离中枢已经十几年了,若再学不会谨慎低调这等保身之道,他家估计连京城内城都住不得了。

在这等紧要关头,西宁王妃与如夫人几乎是同时决定放弃内斗:毕竟王府倒了大家一起完蛋。

这份和睦的确起于内宅,西宁王世子虽然稍显气量不足,却也知道分寸,更知道以大局为重:和庶出二弟几番恳谈,兄弟俩也诚心握手言和了,至于西宁王其余庶子,他们还没领到差事,只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倒也惹不出什么大事。

却说在家坐月子的宝钗分明感受到世子妃忽然转了性子:她这位嫂子向来眼高于顶,对她还隐隐有些敌意……不得不承认,直觉这玩意儿还真是奇妙,世子妃也没多说什么,更没屈尊纡贵之举,只是语气和神情稍有变化,就能让宝钗觉得风向变了。

如今丈夫归来,她也不用再独自思量,甚至翻来覆去整夜难眠,直接询问丈夫就好。加上她生了个大胖小子……她的丈夫自打归来待她越发温柔了。

原本宝钗说话劝解都十分委婉,可对付她的武夫郎君……在新婚那会儿难免有些鸡同鸭讲,而如今为了顺应丈夫的脾气,她自然也有一说一了。

当晚,宝钗之夫应酬归来,洗了手换了衣裳便进门逗弄了会儿儿子。

宝钗看他并无不快之意,便徐徐问起嫂子态度转变的因由。她的丈夫平素性情爽快,再说此事事关王府上下所有人的命运,他便干脆地知无不言了:他经由林海牵线搭桥,已然投靠了荣国公,而父王也有意多与荣国公亲善一二。

听了丈夫的解释,宝钗第一个念头就是:难怪!

之后便是一阵担忧,她也想给娘家通风报信一回:要说薛家没给过宗室王爷们孝敬,没做过他们的生意……谁信!父亲又曾多番依仗荣府,希望荣府别在此时弃他们于不顾。

既然已经在丈夫口中得了准话儿,宝钗自然也给娘家递了口信儿。

薛父收到女儿的提醒,心中十分欣慰。实际上,他比女儿更早察觉了京城的动向,并随之做了调整,损失些银钱并不算什么,只要全家能平安度过此劫就好。他在给女儿的回信中嘱咐女儿多惜福养身,并告诉他过些日子他们父女总有见面说话的机会。

话说,有薛蟠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蠢儿子在,薛父这辈子花钱消灾的事儿都多得说不清了,因此破财免灾他一点挣扎都没有……而荣府这边明白人更多:荣府包括宁府在内都是一门心思跟着圣上混,眼见圣上与宗室们就要开战,他们反而有种“尘埃落定”之感。

但是宝钗偏偏想岔了,觉得这是丈夫对她有些不满的征兆。而对她不满的原因……莫非还是她娘家哥哥薛蟠前些日子惹出的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