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金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开始渐渐呈现出收获的盛景。

有了滑轮的加持, 北来村的窑洞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建好了。

不过,刚建的窑洞还不能住人, 需得刷上两遍泥, 再盘上土坑,安好门窗, 再好好地晾上一段时日,彻底干了之后再往里搬。

这段时间, 北来村的老人小孩依旧借住在韩家岭, 至于那些年轻体壮的, 由廖椁组织起来,分成不同的小队,有的守在葡萄园, 有的守在荞麦地里,还有的干脆窝在叶凡家的土坡下, 顺便看管着油葵地。

叶凡越看越觉得廖椁是个人才,把这些人管理得就像某个时代的“生产队”似的,不, 比集体劳动形式的生产队更有效率——

这些小队还不是随便分的,每个队里都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且相对平均。

此外,他还把那些田地划分成了不同的片区, 每个小片由专门的小队负责。

等到庄稼收上来之后,看哪个队打理得好,哪个队打理得差,有相应的奖励和惩罚规则。

在这样的竞争模式下,村民们起早贪黑,卯足了劲儿,生怕落后。

相应的,他替村民们提出的要求也让叶凡觉得十分有意思——不要工钱,只要适量的面果、油葵以及它们的种子。

叶凡没有拒绝。

韩家岭的老村长被廖椁的干劲儿刺激到,也不肯落后,拄着拐杖来找叶凡,说出来的话恳恳切切。

“我就舍下这张老脸,还请叶小郎看在同村之谊上,让咱们自家人把那菌房的活计揽下来,千万别舍出去了。”

叶凡心里偷偷笑——灾民们遭难的时候,老人家比谁都心善,如今倒好,竟把他们当成外人来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