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墙和门是用木头围成的栅栏——这是叶凡的主意,为的是让经过的人都能看到这里有多好。

的确是好,村民们都在夸,比自家住的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也是因为建学堂的关系,原本应该正月底开学,一推推到了三月底,其间有孩子担心读不成书,几次跑过来问。

这下好了,不仅能继续读,还有了更大、更好的“教室”——这个词是莫先生从叶凡这里学的。

莫先生觉得极好,亲笔写了“甲班教室”“乙班教室”“丙班教室”等字样,让关五郎刻成小小的木牌挂在门边,打眼一瞅,俨然就是现代教室的样子。

葡萄园、面果地、菌房、运河,一连串的“工程”下来,附近的村民们,只要勤劳肯干的,都挣了不少钱,同时也意识到了读书的用处。

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大人送过来念书,束修分文不取,只需带一些米面换午饭便好——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升米恩,斗米仇”的麻烦。

学生人数变多,从前的半天课也改成了全天,莫先生一个人便忙不过来了。

就在这时,廖椁回到了北来村。

和先前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并不是受他人的指使,也没有带着任何目的。

实际上,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回到这里。

他幼年失去双亲,靠着变卖祖产读书应试,进士及弟的那一年家中已无任何积蓄,之后便被沈雄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哄来大宁县,监视李曜。

他以为自己行的是正义之举,殊不知,竟成了那卖国贼子的帮凶。

他已经清楚了沈雄的所作所为,原本想拼上一死也要到官家堂前告发。

他细细筹划,用尽心机,趁着春猎之际得以面圣。

没承想,虽然官家表现得和善,却根本容不得他提出契丹兵与沈雄之事,每每都含混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