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疾。
皇帝似乎有些病了,近些日子里,似乎记忆力开始慢慢减退,有时候要很努力,才能想起大臣三天前向他禀告的事情,身体也慢慢的差了起来,总是食欲不振,一整天也吃不了许多东西。
宫里太医们流水般的出入诊治,只得出一个结论,皇帝只是太过操劳,上了身体,只要好好调养,不要过度劳累,是没有大碍的。
朝廷上下知道这个消息,纷纷在早朝的时候建议皇帝先暂且休养生息,把手里的公务暂且交给太子和瑞王殿下代理。
没想到,竟然遭到太子的怒斥。
太子斥责这些官员不够尊重皇帝的威信,然后还跪地向皇帝哭求,请皇帝暂且不要将政事完全放开手,他说自己和瑞王处理政务,向来都是学着皇帝的样子着手去做的,对他来说,父皇就是不可跨过的高山,是头顶澄明的天,他希望皇帝尽管休养为重,但仍需要在政务上过目和指点太子和瑞王,这样,太子才能安心的替他代管政务。
这番言论,不仅没有遭受到文臣的口诛笔伐,反而还大获称赞。
大家都夸太子是个仁孝君子,丝毫没有觊觎高位的狼子野心,以后也定会是个明君。
皇帝也难得的很受感动。
作为一个皇帝,他虽然身体不好了,处理不好政务了,但是也容不得大臣让他歇一边去,让有能力的太子和瑞王接手。
这是对他皇帝尊严的挑战。
而太子这番先怒斥百官,再哭求他不要完全撒手政事,便是在反复肯定和强调,他作为大启现下的皇帝,对国家的贡献和不可或缺性,也是太子在向他,展露自己的臣服和恭顺之心。
所以皇帝安安心心的退居幕后过好日子去了,病将养着,倒也慢慢好些,朝中遇到不好处理的事情,太子也会在来崇明殿侍疾时,带上奏折请教他,于是对于他抛开的政务,皇帝倒也还算放心。
日子一天天的过到了今日,皇帝的身体好了许多,听说瑞王与王妃将带着那个逆子不日便能回到京城,他便一直在耐心的等待。
陷害太子,毒害瑞王,殷承翊被贬去益州却仍然没有收敛。
他也是时候,为未来的储君,肃清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