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第87章

▍夏文泽就是他最大的软肋。

孟一宁就在边上当个听众, 没掺和这事,他家后院有井,新房建好了也会在前院后院分别打井, 村里在哪里打井都跟他家没有关系。

他回忆了一下在夏文泽书房里了解到的北晋朝的科举制度等相关, 北晋朝的科举制度与他前世古代的科举制度稍微有些出入, 但大致并无不同。

就像童生、秀才,哪怕是秀才当中的廪生,那也只是学生,并无国家承认的公职人员身份。也就是北晋朝律法只认他学子身份, 不会当成朝廷官员后备役。

即使你想托关系去衙门领职,那也只能是什么不入流的典史, 师爷之类的,想当有品级的官员, 不好意思,不行,不允许。典史已经是额外开恩了,算是北晋朝给予秀才的一个恩典。别的就不要想了。

当然, 要是县令硬要给你安排个什么副主簿,副县视学之类的,民不举官不究吧,在北晋朝的律法里,这也只是当地衙门自己的事, 在现代也就是个编外人员,北晋朝不会给予津贴, 不会承认其身份, 亦不会给予其升迁的机会。也就是能糊弄一下小老百姓, 再怎么混, 你也只能在当地衙门那一亩三分地里蹦跶。

并且只能在这种不被承认的副职里蹦跶,想当县令什么的,别想,想就是要丢命的事。

若要入朝为官,那你就得考中举人,这是北晋朝科考的一道分水岭。

你若考中了举人,行了,只要当地衙门有官职空缺,你又愿意,也能去当上,不仅如此,还能得到北晋朝律法的承认,更能有升迁的机会,哪怕干掉你的上司自己上,只要你有能力,那也可以。

但一旦在举人身份之时当官,那就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升迁了,是不能再参加科举考试一步登天的。秀才也是如此,一旦进了衙门谋职,哪怕只是当个师爷,你也不能再参加科举考试。不过若只是收学生得点束脩过日子,这无所谓。举人亦是如此。当先生可以再参加科考,当官不行。

即使如此,大部分人在考中举人之后,也多是在当地省,县,镇谋求一个官职,若是能力出众,也不是没有升迁的希望,就是比参加科举更慢而已。

但这也是绝大部分的举人所选择的一条路。

也有部分举人选择入书院当先生,亦或者自开书院等。像夏文泽的先生,他就是在考中举人无望再考之后,便入了书院当先生。也算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吧。

但其本身的举人功名身份给他带来了一部分人脉,因此才会在夏文泽出事的时候尽力为其谋求个最好的赔偿结果。

另外就是上窑村赵氏的那位老举人了,本身考中举人就是掉尾巴的情况,在县城谋了个主簿的九品小官职,但为人刻板不懂人情,干了十几年也还是主簿,当时的县令想要提拔自己的友人来当主簿,赵氏那位老举人倒是聪明了一回,自请了。

因此在当时很得了县令的一番青睐,以及其友人的好感。

赵氏老举人虽说因为自身的原因没有升迁过,但当时的人脉尚在,因此哪怕赵氏一族在有了那位老举人之后便一直在村子里蹦跶,及老举人归村后也还在继续作,其余村里人也无法,不看僧面看佛面。

惹不起。

当时赵氏那位考中举人之后,其余人也不是没想过让其收学生,毕竟举人先生与秀才先生,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他吊车尾考中举人,他也是举人,学识比不比得过老秀才暂不说,其人脉好啊,认识的举人老爷多,到时运气好,随便得一个举人老人的赏识指点,说不得自己也能有望中举。

但那位当时直接跑县里去了,根本没有收过一个上窑村的学子,也就他直系的小辈有一个跟在他身边,但那位到了县里被花花世界迷了眼,再无寸进。

赵氏老举人当时也因着官职的事无心再教,便一直这么耽搁了下来。

之后他自请归来,也没有办自己的族学,而是在族里挑了几个好苗子。

夏氏当时为何那般看中夏文泽,就是因为夏文泽的学识比那位老举人不知道要好多少,不出意外,考中秀才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即使举人,也是很有希望的。

可惜世事弄人。

夏文泽之后的夏文臣,就是他们口里的德鑫哥,德鑫是他的字。他是最有希望考中举人的,可惜,考了几回都没得中,估计希望不大了。

夏文泽没再问,心里却跟孟一宁几乎是同样的想法,夏文臣已经连续参加三次考试都未曾中举,考中举人的希望并不大。

三人又说了会,夏有便赶着去镇上买肉。

直到回到家,夏文泽也没怎么出声,孟一宁也没去打扰他。这件事他帮不上忙,就像他哥说的,皇权至上的时代,他个人武力值再高,只要他做不到肆意滥杀打骂,那就只能作为底牌,作为威慑。

对于上窑村现在的现状起不到任何效果,即使他将美食城跟百货超市建立起来了,也只能让大家的日子稍微好过点。可如果他不帮他哥哥攒到军功,夏文泽没考上秀才,单靠他个人武力值,到时美食城与百货超市觊觎的人不要太多。

他能打得了一个两个,还能将所有来觊觎的人都打了杀了?

或许太有钱的还看不上,但赵氏的人一定会想办法参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