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第124章

对于沈霁的嘀咕,李云杳哭笑不得,觉得得亏赵老大不知道沈霁在背后胡乱揣测,不然他一定要喊冤,毕竟他日理万机,怎么会这么无聊去做这种事情呢!

另一个被分到代州州学的诸科则是学究科的第五名。而学究科的考试内容虽然以墨义为主,不过内容涉及了《毛诗》《论语》《尔雅》《孝经》《周易》《尚书》等书,若非将这些书背得滚瓜烂熟,也很难考中。

找到了教师后,沈霁又去拉赞助,凭借她的三寸不烂之舌,愣是把几个大家族的族长给说服了,什么他们若肯赞助州学,那就免费给他们家族的子弟三个进州学读书的名额。

说实话,这些大家族本来就有条件请夫子给自家的子弟教学,不过若是办家塾,这开销他们也支撑不起。现在好了,他们只需赞助一部分,就能让自家的子弟去州学接受名师辅导。

更有甚者能看出未来大宋的教学必然是以州学、国子监等官学为主流的,保不齐哪一天,考进士得先进州学读书。现在有好的环境和足够的条件,他们未尝不能一试。

沈霁一边拉赞助,一边督促州学教授等人开展招生工作。

州学的学生名额不定,但考虑到教学管理工作,最终先将首届州学生的人数定在五十人,除了那些通过家里赞助而特招进来的学生之外,剩下的入学渠道就只有两种:由官员举荐德才兼备者,及通过州学的考试。

前者需要在乡里有好的名声,而且只有十个名额;后者则不设门槛,只要有教育基础的都能来报名,且占了学生名额中的多数。

经过沈霁到处打广告,州学招生的消息传遍了代州的大街小巷,而随着招生工作的有序、稳定开展,才半个月州学的首届学生便集结完毕。

开学当天,沈霁跟杨业也出席了开学的仪典,并宣读了州学的规则。这些规则或许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或许有朝一日会松弛,但至少此时此刻,它依旧是代州州学发展之路的照明灯。

……

“备些核桃回京吧,这是爹娘的,这是官家的,还有老师他们……差点忘了还有薛吉,他今年要去参加秋闱,给他吃点核桃补补脑。”

代州沈宅,仆役们忙得脚不沾地,沈霁则抱着一个胖娃娃在旁边指挥。

入秋后,李云杳便开始安排回京事宜了,一直到深秋,眼看天气越来越冷,怕到时候下雪不方便赶路,所以回京之事便提上日程了。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开始她只打算带着刘嬷嬷、开冬轻车简从。孰料沈霁担心她们在路上吃不好,就让人准备了各种食物;担心她们在路上着凉,又备了炭;担心生病,还备了药材。

本以为这就算了,结果她还要给亲朋好友带特产,于是什么核桃、党参、黄芪、麻等,都备了一堆。

李云杳走过来,一边接过开冬一边道:“你是生怕贼人不会盯上我们是不是?”

沈霁一顿,道:“行吧,那我回去的时候再带一部分。”

李云杳又改变了主意:“倒也不用,让装着土产的车驾先行,我们在后面。若有贼人,必然会先盯上那些值钱的东西,我们知晓前方有危险后,便可舍弃土产而改道。”

“娘子好主意!”

沈霁让人把这些土产装严实了,让人无法窥探到里面是什么,这样一来,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里装的才是值钱的物件。

穿着红色小袄子的开冬还不会说话,便睁着一双圆溜溜的眼睛,盯着爹娘在一旁“哇咿呀”地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