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三阿哥那边,除了敏妃百日剃头一事外,他一直都是一副好弟弟好儿子的形象,读书骑马射箭也没什么大问题,老实说也找不到什么破绽。
云果不喜欢这种事,重生回来,她更喜欢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上,乞求别人什么,太被动了。
所以,云果才让人盯着荣妃母子,希望能抓住破绽。
平静的日子一转眼就过去,有一件事突然引发了众人的关注。
后宫没啥事,前朝也没啥大事,对付俄国的事情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而且从目前的局势来看,清军是占据了上风。
于是皇上就对近臣透露出了一个消息——他想要南巡,下江南,安抚民心。
这事皇上还没摆到台面上讲,但已经引起了不少热议。
要知道清军在南边可是干了不少天怒人怨的事情,不说刚刚入关时的大屠杀,就说这次平三藩和收复琉球,也有不少清军故意杀无辜平民百姓充当军功,事后被查出来的不少。
这才平三藩多久了,不到四年时间。
皇上想要跑去反清复明势力的老巢去,不少人都持反对意见,只是皇上没明说,这些人也就不敢明着反对,反正总体的风声就是不赞同此事,皇上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去东巡北巡了,加深大清和蒙古的联系。
这些人却是不知道皇上的一番苦心,不过这事和后宫没什么大联系,这次皇上南巡是要去江南作秀,压根就没带嫔妃,云果也就当故事听听。
作者有话要说:ps:看见有不少小天使在争辩,我觉得有个问题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就是关于宜妃是不是包衣宫女出身的问题。【我这人有点较真】
=
毫无疑问宜妃是满洲镶黄旗人,是正儿八经的旗人,不是包衣。
=
我知道某些小天使说宜妃是包衣的依据是什么,就是雍正五年。都察院左都御史臣尹泰谨奏:为陈微见,请圣主训诲事。窃臣查得,盛京有三包衣佐领。该三佐领,无视各职,逾越定级,凡于集会公所,均于将军、大臣品级入坐、行走。此皆前佐领三官保在时,众皆称呼祖辈,逞强好胜所致。流传至今,尚在履行。圣主对内外官员一视同仁,不可越级行事。伏乞严禁似此越级行事者,以正名器。为此谨奏。
=
这人说得就是宜妃的阿玛三官保,所以有人就拿这个当证据,说宜妃是包衣出身。
=
宜妃的阿玛三官保是包衣佐领吗?是!
=
那宜妃是包衣吗?不是!
=
这些人就是断章取义,要知道清朝的佐领,不仅仅有世管佐领,还有公中佐领。
=
世管佐领,就像永不降爵的爵位一样,是世袭,这个可以反应旗籍。然而公中佐领是任职,和官职一样是要被轮换的,或是皇上指派,或是那一佐领下的人举荐。
=
很显然宜妃阿玛这种情况,就是第二种,被康熙指派去当公中佐领。
=
佐领:清代八旗组织基本单位名称。是满语"牛录"的汉译。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初时一佐领统辖三百人,后改定为二百人。其长亦称佐领,世袭者称为世管佐领,选任者称为公中佐领。
=
佐领说白点就是管理人的官职。
=
宜妃的阿玛三官保是包衣佐领,那是去当官,管人,不是去当奴仆。
=
举例就是太子妃一家,石家在抬旗后,依然在汉军正白旗当佐领,还有三个佐领数。
=
还比如总管内务府大臣这一职位,满语称包衣按班(满语booiamban)或包衣大(满语booida),直接汉译为仆役之首领,意译作“总管内务府大臣”。
=
内务府肯定都是包衣,但是胤禩、胤禄、永瑢、纳兰明珠、富察马武、富察马齐、和珅、穆彰阿、荣禄等等都当过总管内务府大臣,难道他们都是包衣不成?肯定不是呀!
=
康熙这人,很喜欢,嗯,我称之为“乱调”,他当政后,六部尚书,完全是一两年就换一次。把吏部尚书换成礼部尚书,把刑部尚书换成工部尚书……不单单是六部尚书,大清的官职,他都喜欢这样,反正就是各种调来调去。
=
当然也不是康熙的锅,这是努尔哈赤开的头,他就喜欢把自己两黄旗的心腹,派到另外几旗里面去当官,但那人的旗籍没有变还是在两黄旗,皇太极、康熙都是学他的。
=
据《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宜妃父亲佐领三官保去世后,康熙曾让状元韩菼为其立碑以示褒奖,并点明宜妃父亲佐领三官保是后妃“戚属”:“阿凯,镶黄旗人,孙三官保原任工部侍郎兼佐领。案韩菼恭拟赐碑:更毓淑顺之贤,式赞宫闱之化。身缘戚属,班亚近臣。衔书盛京掌管内务府关防印,佐领三官保。”
=
整个碑文里面没有一字“包衣”,三官保的官衔也写的很清楚:盛京掌管内务府关防印。
=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内务府干的就是奴仆的事情,其实不是,内务府官员在皇上的准许下,还能做生意,甚至于收税【相对于国税局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