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塞北的动态

在奉天殿中,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沉思,虽然他反对了朱高炽的提议,但其中的一些观点还是拓宽了他的视野。 税收是大明财政的基础,根据法律分为十几个不同类别,这些大大小小的银子加起来,构成了社会进步的动力。 作为皇帝,他对每年的税收有一定了解,仅江南的商业税就占了国库的三分之一。 尽管朱元璋历年都推行减税政策,但这个数字依然惊人。 从这个数字中,可以深刻看出大明的潜力。 “孙儿想要修路的意愿并非坏事,只是我们现在确实财政紧张。” 朱元璋心里清楚,修路不是他发几道圣旨,拨些银两就能立即解决的问题。

修复官道会带来丰厚的税收,普通百姓通行免费,但商人不同,他们在各地区间往来需要向地方政府支付关税。道路改善必然刺激商业流通,关税也会随之增加。朝廷不便向百姓收取路费,却可以通过关税从商人那里回收修路的成本。如果商人能直接与朝廷合作,避开地方剥削,也能间接保护商人,促进商业繁荣。对于明朝的未来,修路益处多多,但现实条件不允许,可能只有在北方长城稳固后,才能考虑此事。朱元璋想到这里,摇头表示无奈,这时刘三吾上前提出折衷方案。

“微臣认为,皇太孙所言甚是有理,官道如同大明的血脉,血脉不畅通,国家的运势又如何能通达呢?”

“所以,修路之事不宜拖延,应逐步进行,不能中断。天下的商队都需要通过官道,此事若持续搁置,恐影响驿站运作。”

朱元璋皱眉:“但现在国库银两不足,即使想修路,也无法拨款。”

“陛下,总有解决之道,微臣只是提醒此事的重要性。”

刘三吾退回群臣之中,向朱高炽示意。

“皇爷爷,我们不一定非要全面重修官道,可以让地方政府动员民众,派差事让他们自发维护道路,按工作表现支付报酬。”

短暂的沉默后,龙椅旁的皇孙再次发言。

“既然现在无法修路,不如做好准备工作,待将来国库充实,再翻新也不迟。”

“有道理,这是个可行的办法。”

经刘三吾提醒,朱元璋终于认识到道路交通对国家的重要性。

“不过,此计划还需细化,如同设立驿站,先在京城附近的几个乡镇试行,再决定是否推广。”

“此事就交给你,刘三吾,要记住,百姓必须自愿参与,绝不能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