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需要明悟自身道途,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然后才能凝铸根基武格,铸就金丹,成为力量的根源、武道的载体,长生的种子。
这其中以什么力量作为金丹根本之力也很重要,佛门之中自然是佛元、道门是道元、以儒门武功为根基,自然就是儒元为金丹之本,三教之外的,大多根据修炼武功,铸成不同根基。
总体来说,三教各有特色,道门和佛门都对心灵感悟十分看重,门槛更高,但这两教高手寿命更长,长生的希望远胜儒门。
儒门追求的从来不是长生不死,而是修身正道、明理从善,不断完善自身心性与道德修养,积极弘扬维护人间正义。
而后学问通达、道德完善,才是入世经纶世务,匡扶天下,造福黎庶,或者著书立说、为世人垂范,然后流芳百世。
这就是儒生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也是横渠先生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更是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本意。
所以儒门范围广、门槛低,只要有扬善弃恶、报国安民之心,愿意奉圣人之道,读四书五经明理宏志,都是儒门子弟,并不以出身尊卑、武功高低为界限。
古往今来,三教弟子千千万,儒门独占八分,基数大,高手自然层出不穷,远超佛道两家,成为统治华夏的主体力量。
但儒门中真正修成长生的却极少,也不过孔孟二圣、荀子、董仲舒等寥寥几人而已。
李原已经到了丹成自然的境界,后天之路已经是极限,如今需要的,就是明悟自身道途,以及选择一种根本力量,作为武道金丹的源力。
儒释道的武功李原都修炼过,不过最厉害的还是儒门浩然养吾篇,而他的出身,也打着深刻的儒门烙印。
但考虑到关乎长生之路,他暂时也不想这么快做决定,若能谋求到一部道门至高功法,说不得就有可能弃儒从道。
感受到体内充盈的力量,和之前足足增长一倍有余,所受伤势全部恢复,缠绕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感中的魔气,也驱散一空。
心念一动,两道人影落在地上,一个是四十来岁太监打扮,一个是青年男子,正是曹正淳和万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