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一生未婚,他用计太深,应该是怕殃及子孙。
姚广孝无疑是位阴谋家,但这个阴谋家精通佛道儒三家,超然于物外。
姚广孝的造反行为就说明了一件事,他不想辜负一生所学,就是要验证自己的能力。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重用黄子澄、齐泰等文臣。”
“复古改制,逐次削藩,并将燕王府护卫军精壮调往开平。”
“朝廷所行之策使得时为燕王的朱棣势力大减,安危存亡受到威胁。”
“于是,朱棣在姚广孝的多次鼓动和劝说下,决意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姚广孝则在幕后出谋划策。”
“朱棣依照姚广孝的谋划,暗中挑选兵将和智谋之士。”
“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地下建造隔声暗室,在燕王府地上蓄养家禽以掩盖府内动静。”
“姚广孝带领将士在燕王府后院练兵,在地下暗室铸造兵器。”
“为消除朱棣起兵的顾虑,姚广孝自称通晓天道。”
“并称朱棣秉受天命,是太平天子,不必担忧不得民心。”
“对于起兵日期,姚广孝则劝朱棣静待天兵的协助,天兵到来时,便可发兵。”
“建文元年七月七日,风雨大作。”
“朱棣见屋檐瓦片被吹至地上,顿时脸色大变。”
“姚广孝见此,便告诉朱棣这一现象是因为有飞龙在天,是吉兆的象征。”
“这一解释令朱棣和将士大受鼓舞,朱棣的顾虑得以消除,决意发动靖难之役。”
“同年十月,朱棣率兵进攻大宁,姚广孝则留守北平辅佐朱棣长子朱高炽。”
“北平被围,姚广孝依命安抚北平兵民,下令加强北平守御,击退朝廷进犯。”
“建文二年,燕军东昌之战战败。”
“姚广孝借预言稳定军心,声称东昌之战虽败,但往后的战役燕军将全部取胜。”
“姚广孝督促朱棣重振士气,整兵待戈。”
“同年五月,燕军无法攻下济南,士气衰减,兵将疲惫,姚广孝遂写信让朱棣将燕军带回。”
“因兵力有限,燕军难以长期驻守攻下的城邑。”
“到建文三年底,燕军仅占据北平、保定、永平三府。”
“当时,朝内部分宦官投奔燕军,声称京师空虚,燕军可直捣京师。”
“姚广孝得知情报后,改变战略,请求朱棣举兵南进,攻打都城南京。”
“朱棣接受了这一战略计划,于同年底率领燕军南征。”
“燕军一路上避坚击弱,于次年六月十三日成功攻下南京,建文朝廷彻底崩溃。”
“姚广孝的指挥贯穿了靖难之役的全过程,其辅佐朱棣决策,鼓舞燕军士气,最终促使燕军取胜。”
“朱棣夺权成功,从而推动了明初政治格局转变。”
张居正:永乐帝之所以靖难之役能取得成功,最大的功臣就是姚广孝。
在靖难之役整个事件过程中,他觉得姚广孝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姚广孝极力敦促永乐帝巩固北边重地,从而建立一个夺取胜利的坚实后方根据地。
姚广孝随永乐帝到北平后,居住在与燕府相近的庆寿寺,与永乐帝商量政事时常常屏退他人。
其二,姚广孝帮助永乐帝集结起兵的军事力量,做好战争的充分准备。
永乐帝决策起兵之前,将招兵买马的重任交给姚广孝。
命令姚广孝暗地里遴选将领,招募士兵,寻找奇人异士。
其三,在靖难之变中,姚广孝运筹帷幄,对永乐帝的最后取胜起了关键性作用。
永乐帝的后方基地是北平,而进攻目标却是京都南京。
因此,永乐帝带兵转战中原之时,委托姚广孝镇守北平,使得姚广孝在北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南京被燕军攻破后,明惠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永乐帝即位为明成祖。
纵观靖难之变全过程,永乐帝之所以胜利,固然与其卓越才能有关。
但姚广孝以其高超的谋略、出众的才华,也起了关键作用。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明成祖朱棣登基,改第二年为永乐元年。”
“同年九月,大量参与靖难之役的将领获得高位厚禄。”
“因姚广孝对功名封赏无意,直到同年十月,才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
“永乐二年三月中,朱棣有意让姚广孝还俗为官,钦授姚广孝为太子少师。”
“并下令要求姚广孝蓄发,恢复其姓氏姚,赐名广孝。”
“姚广孝仅接受复姓赐名和太子少师官职,拒绝蓄发还俗。”
“此后每日整装上朝,下朝则回到寺庙,延续僧侣生活。”
“同年六月,苏湖一带水利失修,夏季洪涝成灾。”
“朱棣先命监察御史高以正到当地督察,之后又命姚广孝回乡赈济,以散财得民,笼络人心。”
“时隔二十余年,姚广孝荣归故里,供奉已故父母牌位之余,向亲族近邻发放金钱和丝帛,让乡族共享荣华。”
“为协助苏湖赈济,姚广孝不厌烦劳,亲身前往各县。”
“指出县官过失,督促县官发放粮食,灾民生计问题得以解决。”
“姚广孝回京后,继续任职太子少师,受命辅导太子朱高炽和皇长孙朱瞻基。”
“朱棣器重太子朱高炽,并且有意培养隔代接班人,希望朱瞻基之后可以继承朱高炽的功业。”
“于是永乐五年四月,朱棣下令让九岁的朱瞻基出阁就学。”
“要求姚广孝和翰林内阁大臣在华盖殿东处开设讲席,往后讲学侍读的地点又改至武英殿。”
“朱棣自登基后便十分重视思想统治,持续推进史料文献的修订工作。”
“因朱棣对之前官员监修的《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不太满意,年逾古稀的姚广孝先后于永乐二年和永乐九年,受命同文官组织修订《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
“修订工作历时多年,最终成书皆令朱棣大为满意。”
“永乐十年,姚广孝回看早年所撰《道余录》,将之重新抄写后对外流传。”
“其文经流传后,对明清两代产生深远影响。”
“《道余录》全文从佛教立场出发,引用史实和佛儒两家经典对二程、朱熹等人排斥佛教的说法逐一辩驳,以求儒、道、佛三教共存。”
“但碍于当时社会奉行程朱理学的传统,《道余录》在明清两代饱受诋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