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带领教徒们找到一个没有人愿意住的地方。
1847年,布里格姆·扬带着8万门摩教徒开始迁往落基山,寻找荒芜的大盆地。
在往后的20年里,8万教徒长途跋涉一路沿着密西西比河寻找“安家之所”,他们当中6000余人死于这场迁徙之中。
最后,他们终于来到了犹他州。
当布里格姆·杨发现那杳无人烟广阔无垠的大山谷时,当他看见方圆几百里连只鸟都见不到时,他激动地大喊:“就是这个地方!”
从那以后,布里格姆·杨为这块拥有一片巨大盐湖的地方取名为“盐湖城”。
它从此以后成了门摩教徒们的家。
或许是被这群教徒们的毅力和勇气所打动,那冥冥之中的“上帝”也给了他们一个惊喜。
随着这群门摩教徒的入驻,越来越多珍贵的矿产资源也被发掘出来。
突如其来的人口和彼时盐湖城附近丰富的矿场使得这一“废土”地区的开始迅速成长。
到了1849年,门摩教徒成立了市政府。
他们制定了在新家乡发展工业、农业、商业和教育的庞大计划,并加以实施,在虔诚的信仰和辛勤的劳动中盐湖城越来越繁荣昌盛。
门摩教没有专职的教士,教会官员在业余时间无偿为教会服务。
大多数教徒都有机会从事教学、布道、慈善工作,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门摩教的礼拜仪式很简朴,包括唱诗、祈祷、圣餐和平信徒们的布道。
他们还非常注重对外传教,并以从事慈善事业,禁用茶、咖啡、酒精饮料、烟草著称。
一夫多妻制在米国是被禁止的,它也是一种重婚罪,初期的门摩教主张一夫多妻制,将其视为一项宗教原则,但自从米国最高法院宣布多妻制违法后,门摩教于1890年宣布废弃了这一习俗,犹他州也宣布一夫多妻制是非法的。
但是迄今为止,在盐湖城,仍然有成千上万的摩门教徒主张并且实现一夫多妻。
近几十年来,在犹他州没有一个一夫多妻的男人被提起公诉,对于一夫多妻现象,州政府也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限制,但一个本身也是一夫多妻家庭的后代的州政府官员辩解说,并不是政府不采取措施,而是门摩教有宗教自由。
以此之道还之彼身。
盐湖城那些当初受到迫害的门摩教徒们如今拧成一股绳,其官员和人才辐射到了米国各个重要机构,加上上千万教徒的支持,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势力。
门摩教的信徒们每年都要把收入的百分之十捐给门摩教堂,因此整个教会还拥有着不可小觑的经济势力。
他们团结一心,用“美好的生活”“虔诚的信仰”“最幸福的城市”等标签来报复那些以前迫害他们的人。
他们很清楚,嫉妒心是一种毒药,有时候也是反击的武器。
现在,在盐湖城的街头几乎看不到一丝垃圾,雄伟神圣的教堂随处可见,不时地还有拥护一夫多妻的小规模游行,整座城市安静而圣洁,前往教堂祷告的大部队随处可见,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和善的笑容,仿佛没有任何烦恼。
除了。
汤姆·哈迪警探。
盐湖城向来没有什么内卷的加班文化,相反如果同事执意要“加班”影响到其他人,甚至可以报警要求警方强制遣返回家。
最清楚这条规则的,明明已经是下班的时间,从来不加班的汤姆·哈迪此时此刻却还是穿着一身制服,出现在了杨百翰大学门口。
这所杨百翰大学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门摩教的第二代领袖布里格姆·杨而命名的,创建于1875年,隶属门摩教,是全米国最大的教会大学。
虽是宗教入股的学校,但这所大学却并不是神学院,而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不过虽然是综合性大学,但新生入学时,都必须签署一份约章,包括不饮酒、不吸毒、不抽烟,甚至不喝咖啡或茶,学校还规定,学生必须选修七学期的宗教课程,校内的教规颇严,学生修完第一年后,近八成的学生都会依照教会传统,出外做两年传教士才能被授予毕业证。
而就是这样一所规定严苛的大学,在当地甚至整个米国都算得上“香饽饽”,每年报考的学生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