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书局产业链(下)

赘者为王 提篮水怪 2268 字 2022-09-05

“什么话?”

萧岩被问得莫名其妙,刚才说了挺多的,会知道哪一句。

“十里红妆!”

“这个……作数啊!”

感情说的是这个,萧岩心想又不是我娶你,就算你说百里千里也与我无关啊!

只是不知当以后萧岩出聘礼的时候,想到今日所做的承诺,会不会哭晕在墙角!

“好,我记下了……那咱们接着刚才的话题,需要多少人?还有把你们的规划跟我说说!”

两人相对而坐,萧岩才有空闲打量萧潇的着装。

相对之前常服的庄重,此刻换上了一身淡粉色的居家服,小女儿姿态显露无疑。

“规划?也就是自己组建一个属于新华书局自己的产业链!”

“何谓产业链?”

这个词她还是第一次听说,不禁像个好奇宝宝似的问到。

“这个……就拿衣服来说,从蚕农养蚕吐丝到剿丝成布,再然后染色裁剪成衣挂到店铺中售卖,这个过程就是产业链的具体表现!”

“哦……原来如此!”

萧岩一说,她就明白了,“可按照你们规划的开一家书局,这些原料的生产在长安附近多的是,何必如此大费周章的”。

不怪萧潇心有疑惑,换做是谁,也会跟她一样的想法。

一般人,如果要开一个书局,只需要把店铺装修好,然后联系纸张供应商,商谈妥当后再去联系书籍刊印商。

等书籍刊印出来,直接拿回店铺卖就是了。

更有甚者直接从书籍刊印商处拿货,然后把价格抬高,赚取中间的差价。

“若是如此做,那等于把生死交到别人的手上!”

萧潇说的这些,萧岩都有考虑过。

这样做,简单省事,但是没有足够的实力,这家书局也会像之前的经营者一样,高开低走。

在长安做生意,如群狼环伺,稍有不慎,便会被啃得连骨头都不剩。

再者,就算凭借萧家的势力打开了局面,最后赚取的不过是别人吃剩下的小头。

市面所见书籍,最低者也要六两银子一本。

其中成本纸张要去二两,刊印再去三两,到了书商手里只剩下一两。

最后刨除各种开支,一本书能有五百文进账都算高的。

这还是那些老字号才能赚到的,新店开业,怎么也要把价格下压,才会有客源。

即使只赚取小头,也是不易。

因为现在的纸张制作周期长,一张纸从浸泡原木到出浆成纸,少说也要四个月左右。

这不但造就了纸张昂贵的价格,有时甚至是有价无市。

在纸张需求旺盛的时节,他们要么高价供给实力雄厚的书商,亦或是关系匪浅的朋友,一般店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大把赚钱。

再有就是书籍的刊印。

现在所使用的印刷方式是雕版印刷。

所为雕版,即把手抄的书稿贴到平滑的木板上,使之正面与木板相粘连。

书稿用纸非常之薄,近乎透明,再使能工巧匠顺着书稿字迹的边缘把空白区域削掉,就形成了布满凸起字体的阳文。

雕版非常考验人的技术,稍有不慎,一个字错了就要重新开始。

雕刻的好坏直接关乎着书籍的质量,所以雕版的刻制费时费力,成本也就高了。

等到雕版完工,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再把印刷好的纸张整理成册,装订完毕,一本书就算完成。

如果按照萧岩自己的计划,开设造纸坊,改进的技术能够让纸张所使用原料由精选的木材变为寻常的竹木等材料。

不仅如此,还能将制作周期缩短至半个月内,双管齐下,大大地压缩了在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

用新工艺生产的纸张比之他人所用,质地更好。

纸张生产之后便是印刷,这印刷萧岩也打算自己开设一个印刷工坊。

“印刷一道,你了解几何?对于工坊,又作何打算?”

萧岩对萧潇说的书局的经营模式,也可以说是经商之道,萧潇对此还是持赞同态度的。

纸张萧岩说要用到他制作味精时研究出的那些神奇的液体,她相信他能做出来。

可是这印刷看似简单,人人都能上手,可是要做出精品,那就是难上加难,让人望而却步。

“略微了解一点,不过我不打算用现有的雕版之术……这样,你这里有没有印章,借我演示一下!”

“等着!”